江苏省民族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扬州菱塘回族乡为例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村作为社会主义农村的特殊形式,不仅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更是民族人文精神、历史文化的缩影。然而,当前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已然成为影响未来民族村发展的新矛盾。怎样让民族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宏观生态治理目标相统一?怎样利用民族村特色资源更好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这些都是当前民族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从社会发展历程和内部组成结构两个方面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加以概述。同时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沿革有所了解,需要对古代、西方、马克思以及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分别进行归总。从中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都具有时代指导意义,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以江苏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扬州市菱塘回族乡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村民生态认知、日常行为活动以及政府生态制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菱塘乡的生态建设现状,并且对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了江苏省民族村普遍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独特的民族资源及其优秀的宗教生态文化等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在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实地走访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后,发现菱塘乡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城镇化发展诱发民族村生态危机、不完善的生态机制对民族村生态建设造成威胁、村民生态人格角色弱化,民族村生态建设群众基础缺失等问题,这同样也是目前江苏省民族村整体面临的困境。  通过对菱塘回族乡的困境分析,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观作为理论指导,从“五位一体”总格局出发,强调在经济上,以发展产业多元化为基础,走绿色城镇化道路。政治上,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为关键,培养村民生态人格。文化上,以保护优秀民族生态文化为重点,塑造村民生态文化价值观。制度上,以健全生态机制为保障,建立完备的民族村生态体系。寻找出一条适合江苏省民族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私营企业主迅速的发展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私营企业主阶层有着众多的来源,复杂的内部成分,并且阶级意识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湘西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天然宝库,为湘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湘西依托特色民族文化优势
本文以对内蒙古政策为中心,以《建国大纲》为依据,从行政管辖体制的角度来研究国民党管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建国大纲》是孙中山起草的关于建设中国的计划,它规定了国家的行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2013年,随着大数据元年的到来,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影响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区别于成年人,已经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立法、司法实务所认可。但我国目前立法中尚无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