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认为整个语言的架构和隐喻有异曲同工之妙,隐喻应该更恰当的定义为一种认知模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喻辞。既然隐喻已经作为一种思考方式深入人们的生活,那对隐喻的研究就离不开神经学的知识。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语言学的新分支—神经语言学,论文总结了创新过程中大脑活动的分析的和隐喻与大脑活动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一个由50人参与的创新能力测试,综分析隐喻对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文章将根据隐喻的三个主要特点展开论述,隐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性影响,隐喻化抽象为具体图像的能力,以及新鲜隐喻带来的情感效果,这三个特性很巧妙的与重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以及与人脑记忆能力息息相关的神经树突倒刺相关联,而多巴胺和树突倒刺恰恰是人脑创新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在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的背景下,学者们研究发现将隐喻研究和二语习得以及外语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必要且互利的研究方式。同时,二语习得的过程对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分泌有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影响。由于多巴胺的分泌与期望得到满足后的快感和整个对正面结果的期望过程密不可分,而第二语言习得的整个过程都怀有对能够用第二语言流利交流的高层次期望。此外,实验证明正确快速的发音可以提高多巴胺的在神经系统中的效能。在间接方面,已有的实验结果证明第二语言习得和外向型性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外向型性格人的多巴胺分泌明显偏高,所以得出二语习得与多巴胺的分泌正相关。隐喻表达方式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隐喻的共同点即都是用人类自身或周围熟悉的事物来生动形象地描绘那些不熟悉或抽象的概念。隐喻可以在脑海里绘出一幅图画,而其与图形概念相关的特征恰巧和神经树突生长的有利条件相符合;除此之外,除了语言上的隐喻,图画和影片等图片隐喻就更直接的呈献给人们一幅画面。而实验证明树突倒刺与人类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论文论证的第三点是新鲜隐喻带来的情感效果。人们在第一次听到来自外来语或网络语言的新鲜隐喻时,往往会觉得很有趣。比如:中文的下雪在俄语里面是"Сеичас идёт снег",不是雪在下,而是雪在走;俄语形容保持沉默是“Как рыбу”,即像鱼一样,鱼安静的瞪着两只眼睛的样子确实很生动的反映不知如何作答时的尴尬沉默。这些隐喻可以带给大脑愉悦的体会,这种愉悦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多巴胺的分泌。除了带来愉悦的体验,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称婴儿时期父母在孩子面前做的鬼脸和搞笑声音都可以归为一种“隐喻行为”,在带给孩子欢乐的同时也渗透了一种认知和思考的方式,有助于增加大脑沟回数量,提高大脑连通性。本文主要利用神经学的实验结果和知识阐释了二语习得,隐喻,多巴胺,树突,创新,大脑连通性等主要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主要通过上文中得三个方面探索隐喻对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为了进一步证明论点,作者对50名外语学习者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和测试,调查结果和论点相符合,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或同时了解多门语言的测试者除了在外语学习上表现出优势外,还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当然,开展调查的范围有限,而且本文的理论基础也并不十分夯实,论证过程中也存在漏洞,本文仅试图将原本隐藏在隐喻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揭露出冰山一角,希望能对真正有能力的研究者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