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中药汤剂枳实导滞汤免煎剂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枳实导滞汤的作用机制,探索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有效方药。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收集来自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患儿共5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25例、中药治疗组25例。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组,仅予口服山莨菪碱片,对症治疗,并嘱咐腹痛难忍时服用;中药治疗组予口服免煎剂枳实导滞汤加减方,疗程为7天;同时亦予山莨菪碱片,嘱腹痛难忍时服用,并记录服用次数。治疗前后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记录症状改善的时问及程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有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枳实导滞汤免煎剂能有效缓解和消除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的腹痛、呕吐等症状,复查B超提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减少或减小,在缓解腹痛的程度、缩短病程等方面均有优势,而且副作用极少。从而论证了以清热祛湿,消食导滞为组方原则的枳实导滞汤免煎剂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良好的疗效;感染外邪,痰食积滞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研究结论西医对本病病因未完全明确,因本病多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故考虑存在感染因素。近年研究显示,本病多伴有病毒感染,目前常见的病毒有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肠道病毒,极少数病例由细菌感染引起,细菌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可导致本病,近年有学者认为本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本病的感染因素有待进一步确定。而肠系膜淋巴结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成人高,考虑其主要原因为:小儿时期肠管相对比成人长,肠系膜也相对较长。小儿肠壁血管丰富,肌层薄弱,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导致肠道的分泌、吸收、蠕动功能紊乱。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收集沿肠系膜血管及分支分布的淋巴管的淋巴液。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淋巴结是周围淋巴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身体某器官或部位发生病变时,淋巴系统对病变部位的细菌、病毒、毒素或细菌分解产物有阻止扩散和清除作用。而小儿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免疫功能旺盛,由于这些方面的因素,故小儿较成人更易患肠系膜淋巴结炎。西医在治疗上由于病因不明确,故缺乏针对性的有效治疗,主要以抗感染治疗及解痉止痛、补液等对症治疗为主。临床疗效欠理想,多容易复发,且抗感染药物的治疗副作用较多。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腹痛证范畴,因小儿出生之后,五脏六腑均较娇嫩脆弱,其形体结构、精血津液和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具体表现为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筋骨未坚,内脏精气不足,卫外机能未固,阴阳两气均属不足。虽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但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肺气不足则卫外功能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脾胃功能在外邪影响下出现运化功能失常,或外邪直接侵袭脾胃,脾胃功能薄弱,脾失健运,又因小儿饮食不能自节,饥饱不能自调,或暴饮暴食,或恣食肥甘、辛热,或过食生冷,瓜果冰冻,或临卧多食,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使脾胃肠道受伤。脾属土,喜燥而恶湿,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异常,致使水湿内停,聚湿生痰,阻滞于内,均能导致中焦气机郁滞,气滞于脾和六腑,脾喜运而恶滞,六腑以通为用,经脉以流为畅,气机壅塞,气血受阻,经脉失调,凝滞不通,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本病病位在脾及肠胃。本研究中以清热理气,祛湿导滞为法,运用枳实导滞汤为主方,通过临床辨证予以加减,发热加银花、连翘,呕吐加半夏、竹茹,痛甚加延胡索、木香。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得出结论枳实导滞免煎剂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效,并在缓解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改善舌苔和食欲情况,缩短病程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免煎剂型的中药汤剂浓度稳定,减少因煎药方法错误导致疗效差异,使临床结果更可信。而且采用中药免煎剂型,操作简易,服用方便,经济易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可以在临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