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心内科1999、2009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横断面对比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uyanlongb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调查显示近几十年来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病因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近几十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认识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在此指导下药物治疗上亦随之经历了相关变化:从以洋地黄及利尿剂、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与扩血管药物为主,转变为以ACEI及β受体阻滞剂为基础的治疗。多家医院及多个地区的调查显示出上述变化。在目前中医院住院病人的治疗中,中西药物多同时使用,在西药治疗变革的同时,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是否存在相应变化,目前尚缺乏资料。目的:调查10年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中西医药物治疗等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1999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及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出院第一诊断为(含有)慢性心力衰竭的出院病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中西医药物治疗的变化。结果:共入选病例202例,其中1999年91例(男54例,女37例),2009年111例(男60例,女51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1999年组:65.33±12.134岁,2009年组:69.54±11.071岁(P=0.01)。两组平均住院天数1999年组为20.33±10.32天,2009年组为11.65±5.88天(P<0.00)。而在入院心功能分级上心功能Ⅱ、Ⅲ、Ⅳ比例分别为:1999年21%:52%:24%,2009年16%:38%:46%(P=0.02)。两组在好转及死亡率方面未见明显差异。在导致心力衰竭的基础疾病方面:风湿性心脏病的比例从1999年的26%下降到16%,冠心病比例从25%上升到45%。住院期间西药药物应用情况1999年组:口服硝酸酯类73.6%,静脉硝酸酯类14.3%、洋地黄类73.6%、ACEI类53.8%、利尿剂52.7%、醛固酮受体拮抗剂30.8%、CCB类37.4%、β受体阻滞剂28.6%、ARB类0%:2009年组:口服硝酸酯类27.0%,静脉硝酸酯类27.9%、洋地黄类74.8%、ACEI类82.0%、利尿剂92.8%、醛固酮受体拮抗剂88.3%、CCB类35.1%、β受体阻滞剂68.5%、ARB类19.8%。住院期间中药使用情况:1999年组:利水药为12.6%,补气药为17.9%,养阴药12.1%,活血药16.7%,祛痰药18.9%,温阳药4.3%,理气药4.4%,清热药2.8%,其他10.5%。2009年组:利水药为18.8%,补气药为21.5%,养阴药10.4%,活血药18.7%,祛痰药9.4%,温阳药6.2%,理气药4.3%,清热药2.0%,其他8.7%。其中利水药、补气药、祛痰药、温阳药的使用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0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性别比例未见明显差异,基础疾病方面冠心病比例明显上升,风湿性心脏病显著下降。西医药物治疗方面,β受体阻滞剂、ACEI及ARB、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有明显上升。中医方面在两组证型分布上,2009年较1999年气阳两虚、血瘀、水湿等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气虚、痰浊所占比例下降。中药治疗方面在统计出的八类药物中,即利水药、补气药、养阴药、祛痰药、活血药、温阳药、理气药、清热药中,2009年与1999年两组对比利水药、补气药、活血药、温阳药使用略有上升,养阴药、祛痰药使用呈下降趋势。
其他文献
总分馆制被认为是践行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不二之选.本文对天津市18个区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