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农村婚姻支付状况研究——以皖北C村为个案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sea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转型期,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其中也包括婚姻支付。婚姻支付作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变迁。近年来,农村的婚姻支付内容、形式、流向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引发众人思索。  本文以安徽省北部一个普通的村庄——Z镇C村为个案,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从基础性经济支付、行为性支付、信仰性支付、工具性支付四个方面考察了转型期农村地区婚姻支付形式、内容、流向的变化,并介绍农村婚姻支付变迁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由此,展现婚姻支付参与人——农村男青年、农村女青年、婆家、娘家——的不同处境和行为,婚姻支付在四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妥协、博弈中实现了变迁。  本文共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包含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的框架。这一部分首先对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行文脉络进行介绍。其次,对婚姻支付的定义、分类、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其简要归纳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逻辑和思路。再次,描述了选择调查地点的缘由,以及调查地点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婚恋传统。最后,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调查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了转型期C村婚姻支付的变迁。分别讨论了农村男青年及其家庭、农村女青年及其家庭在基础性经济支付、行为性支付、信仰性支付、工具性支付四个方面的婚姻支付变化,并指出婚姻支付的最终流向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阐述了婚姻支付变迁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一方面,婚姻支付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改善,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新房为代表的生活成本上涨;农村女青年劳动价值提高。另一方面,婚姻支付深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农村青年在社会流动过程中,个体经济独立,个人意识崛起。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农村家庭规模呈缩小化趋势。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制约,农村男青年的通婚圈有限。受都市文化和农村风气的双重影响,农村青年的婚姻支付具有求同和求异双重特征。  第四部分详细论述婚姻支付变迁与几个婚姻支付参与人之间的关系。婚姻支付水平的不断高涨趋势下,婚姻支付的参与人有不同的表现。农村女青年以男方婚姻支付的数额作为一种信号和有力保障。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农村男青年择偶更加困难,感情因素让步于经济因素。娘家对未来女婿精挑细选。婆家视儿子的婚姻大事为己任。同时,不同婚姻支付参与人的处境和行为对婚姻支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女青年选择或主动或被动地坚持高额的要价。娘家与婆家相互博弈,在姻亲格局中的地位趋于平等。子辈“合谋”向父辈争取更多的婚姻支付,为自己的小家庭谋利。  第五部分,提出了本文的基本结论,探讨农村婚姻支付问题的解决方式。  
其他文献
中国的医患关系成为社会问题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市场化过程而发生的。现代的医患关系不断趋于紧张,并且发展迅速。这一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基础。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而通过婚姻建立家庭,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各种主
有报告指出,在2011-2014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仍是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人口转变时期出现的重大社会现象。在这
城建投资公司是我国保增长、扩内需、促稳定的重要组织工具。它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却并不完全依照法人治理结构运行,出现了组织结
医疗保障制度是解决国民疾病后顾之忧并提高其身体素质的制度安排。保障水平是否达到能够切实解除国民疾病后顾之忧的程度,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水平高低的关键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扶贫参与者主要讨论如何通过精准帮扶带来的资源帮助精准识别下的未脱贫户成功实现脱贫的问题,其扶贫实践硕果累累。然而,实践中的困境一直存在。有些家庭通过引入外界资源很快实现脱贫,而有些家庭则成为扶贫工作中的“钉子户”或者“回头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脱贫户和未脱贫户之间的差距是什么?“社会资本”被称为“穷人的资本”,具有强大的经济效益,在20世纪90年代起就被引入贫困领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