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缬沙坦/氨氯地平单片复方制剂治疗轻至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分组、阳性对照研究方法,104例轻至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性56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51.4(38-63)岁,停用所有降压药物至少1周后,平均坐位舒张压(msDBP)≥95mmHg且<110mmHg的患者进入4周单盲导入期,口服缬沙坦80mg,每日1次,单盲导入期结束时,85例msDBP≥90mmHg且<110mmHg的患者进入双盲治疗期,按照1:1:1比例随机分配入缬沙坦80mg(n=28)、缬沙坦160mg(n=29)、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n=28)三个药物治疗组,口服试验药物每日1次,持续治疗8周。双盲治疗期每4周随访1次。依据msDBP和平均坐位收缩压(msSBP)的下降幅度及治疗有效标准(治疗8周后msDBP <90mmHg和/或相对于基线msDBP降低≥10mmHg)评定降压疗效;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生化指标评定药物的安全性。第8周末所有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降压疗效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患者基线特征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85例患者完成8周双盲治疗期,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史资料、基线血压及心率等参数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均P>0.05)。2.疗效分析:(1) msDBP变化三组患者msDBP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118);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组内比较msDB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其中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组msDBP下降幅度为-9.07mmHg,大于缬沙坦80mg组(-2.53mmHg,P<0.01)和160mg组(-6.11mmHg,P<0.05);治疗8周后,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组和缬沙坦80mg组msDBP与治疗4周时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缬沙坦160mg组msDBP与治疗4周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组msDBP下降幅度为-10.56mmHg,仍显著大于缬沙坦80mg组(-3.13mmHg,P<0.01),但与缬沙坦160mg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9.00mmHg,P>0.05)。(2) msSBP变化三组患者msSBP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143);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组内比较msSB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其中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组msSBP下降幅度为-6.04mmHg,大于缬沙坦80mg组(-2.16mmHg,P<0.01),而与缬沙坦160mg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5.08mmHg,P>0.05);治疗8周后,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组与缬沙坦160mg组msSBP与治疗4周时比较仍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msSBP下降幅度未见统计学差异(-7.45mmHg与-6.72mmHg,P>0.05);缬沙坦80mg组治疗8周后的msSBP与治疗4周时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组msSBP下降幅度为-7.45mmHg,显著大于缬沙坦80mg组(-2.53mmHg,P<0.01)。(3)治疗有效率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组治疗有效率为82.14%,明显高于缬沙坦80mg组(32.14%,P<0.01),与缬沙坦160mg组(68.97%)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分析三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一般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是3.6%,6.9%和3.6%,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用药4周、8周时心率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肝肾功能等实验室生化检测指标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 1.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单片复方制剂降低msDBP和msSBP的作用大于缬沙坦80mg,与缬沙坦160mg作用相似,但较缬沙坦160mg能更早的达到降低msDBP的最大疗效。2.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有效率高于缬沙坦80mg,与缬沙坦160mg相似。3.缬沙坦/氨氯地平80/5mg单片复方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心率及实验室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影响,患者耐受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