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WHO全球范围内统计结果显示早产儿的数量一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产除了影响新生儿的存活率外,其所引起的并发症可能降低患儿今后的生存质量。有研究报道认为充足均衡的营养供给可改善这些不良结局。母乳喂养是当前推崇的早产儿营养提供方式。作为早期母乳,初乳对早产儿有着极大的能量支持和免疫保护的价值。但是早产儿由于自身功能器官发育的不成熟,通常不能在出生后早期开始经口喂养或肠内营养,从而错失初乳对其的营养和保护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初乳口咽滴注的构想。初乳口咽滴注是指将少量初乳直接滴注或涂擦于口腔黏膜,以期其中全部或部分成分被口腔黏膜吸收而发挥作用。口咽滴注发生作用的机制主要为调动机体免疫反应系统、促进胃肠道成熟和激发吞咽功能。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证实该操作对早产儿安全可行,且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于对早产儿的免疫保护作用,对喂养效果的干预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在此方面开展深入地研究探讨。 目的: 评估初乳口咽滴注后对NICU早产儿喂养状况、合并症发生的影响。 方法: 采取类实验研究方法,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入住温州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98例出生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随机分成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患儿均于生后48-72小时内开始口咽滴注,每次滴注量为0.4ml,一天3次,持续5天;实验组使用初乳进行口咽滴注;对照组使用无菌注射用水进行口咽滴注。滴注完成后,评估两组早产儿肠内营养进程:肠内营养进程中的喂养状况包括达肠内营养各阶段的纠正胎龄和所需时间;肠内营养早期(第1-14天)每日胃潴留量、胃潴留次数和呕吐次数;肠内营养中断次数及原因;肠内营养各时期体重和体重增长速率;肠内营养时期的合并症发生状况和住院时间等。 结果: 1.共87例早产儿完成研究,实验组41例,对照组46例。 2.两组早产儿及母亲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早产儿达肠内营养各时期的纠正胎龄和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早产儿喂养耐受状况比较显示,开始肠内营养后的第7天、第8天、第11天、第12天实验组的胃潴留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肠内营养后的第8天和第11天实验组的胃潴留次数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肠内营养后的第10天和第12天,实验组的呕吐次数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内营养中断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因喂养不耐受中断肠内营养的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5.两组早产儿在肠内营养进程各时期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实验组体重增长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两组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败血症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两组早产儿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初乳口咽滴注能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减少肠内营养中断的次数,促进体重增长,但是其在推动肠内营养进程、降低早产儿合并症发生方面的作用还需今后进一步研究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