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建于1845年的俄国地理学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四家专业地理学研究机构之一。虽然它在其中成立时间最晚,但是凭借其官方背景的优势,在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俄国地理学会自成立后迅速发展,组织境内外考察,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取得不少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俄国地理学会的章程中规定其任务在于“在俄罗斯收集、整理和传播地理、民俗和统计的全面信息,特别是关于俄罗斯自身的信息,并在其它国家传播关于俄罗斯的真实信息”。然而,实际上为沙俄侵略活动搜集情报却成为学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了实现科学与政治的双重目标,俄国地理学会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根据沙俄政府的侵略扩张需要派遣了数十支考察队来到中国东北、西北及西南等边疆地区获取地质、地理数据,并根据“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搜集历史、经济、民族、民俗等各方面的资料。尽管这些考察队所具有的政治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成果的客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考察确实成就了谢苗诺夫、普尔热瓦尔斯基、波塔宁、佩夫佐夫、科兹洛夫等一众俄国旅行考察家,为世界揭开了包括青海、西藏、甘肃、新疆等地区的以往不为人知的方面,并为研究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笔者依据俄国自19世纪以来出版的有关俄国地理学会、俄国东方学史、专业期刊以及俄国考察队的考察报告和旅行日记,对十月革命前该学会的中国考察与研究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试图总结俄国地理学会各时期中国考察与研究活动的特点。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俄国地理学会的创建过程及其初期活动,分析其与沙俄政府之间的依赖关系,以揭示学会“半官方性学术机构”的性质。在第二至四章中,按照俄国地理学会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活动的发展特点分三个时期叙述1917年前学会及其会员所开展的中国考察活动的情况,总结了学会各时期中国考察与研究的特点。在进行历史叙述的同时,对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予以着重述评。在第五章中,对俄国地理学会所发行的各类出版物进行了介绍,并对《俄国地理学会公报》和《俄国地理学会年报》所刊登的以及单独发行的主要中国研究文章和著作进行编目。在本文的结语中分析了俄国地理学会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的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