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发展,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否开放资本账户就逐步变成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资本账户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从中受益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各国政府都寄希望于开放资本账户开放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在开放本国的资本账户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不尽相同,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此背景下,大量的学者专注于资本项目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然而,对于资本项目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无论实证研究还是基于国际实践的研究结论都存在争论,对国别差异化没有定量的分析,对其差异化原因的作用没有完备的模型解释。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资本账户的开放速度加快,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更明确的结论。因此,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差异化,厘清差异化产生的原因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的内涵,并对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文献研究进行了综述,梳理了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脉络及争论产生的过程。并从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含资本要素的经济增长理论三个理论角度入手,分析在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资本账户开放后,资本的流动带来的福利效应、分配效应,稀缺要素资本的投入以及促进金融的发展等途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并对资本账户开放背景下的经济增长的理论进一步扩展与探讨,发现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不仅与一国的资本要素流动有关,还与一国对资本要素的吸收转化能力有关。在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以以智利、日本、泰国三个基础经济条件典型不同的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实践为例,概述了其资本账户的开放及其经济增长的情况。发现在实践中,不同的经济条件下,资本账户的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当一国宏观经济稳定性高,具备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监管体系等基础条件的话,容易从资本账户开放中受益,获得预期的经济增长。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说明,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即要达到一定的门槛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第四部分利用81个国家的样本数据对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的门限值进行识别。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用Chinn-Ito指数来代表,并在基本的经济、金融、贸易指标基础之上,创新性的加入了反映国别制度差异的制度水平指标,利用Hansen门槛回归模型,用STATA统计软件对门限值进行了识别,并根据门限值对样本国家分成了5组。分组回归发现:在不同的分组中,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满足一定的门限条件即经济、金融、贸易及制度条件,资本账户的开放才会促进经济增长。门槛效应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研究与实证存在差异的原因。国别之间的经济金融基础差导致了资本账户的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差异化。本文第五部分,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反映国别差异的金融、制度、贸易水平因素系数,利用其对投资转换效率及资本成本的影响作用,分别求得含影响因素的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的动态方程。并在经济增长动态方程的基础上,建立0-T时间内单位劳动的平均产出增长率与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指标的关系方程。对模型的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增长与资本账户开放的程度存在非线性关系。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之所以由于国别经济基础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性,是源于经济增长对资本账户开放前后稳态产出水平的依赖,人均产出较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更快,金融、制度水平的在资本账户的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中所起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存在最优的金融发展和制度水平,能使得经济增长的效应达到最大,而贸易水平在资本账户的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中起到的是单调递增的作用。模型分析的结果与门限值识别分组的结论存在一致性。在本文的最后,从中国目前资本账户开放的实际出发,借鉴资本账户开放的国际实践经验及前文的实证与模型分析结论,分析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当前资本账户开放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经逐渐弱化,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大,经济增长的变动反而会引起资本流动的剧烈变化。因此,在经济增速降低的背景下,在下一步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应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升制度水平,并要注意防范资本流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