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塬西南侧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以长安区四坡村黄土边坡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白鹿塬西南侧长安区鸣犊街道四坡村废弃黄土窑洞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研究废弃黄土窑洞的变形破坏特征,并总结废弃窑洞破坏的模式;采用室内试验研究黄土和古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分析窑洞在正常居住、窑洞废弃等不同窑洞状态下含水量与土体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借助迈达斯(MADIS GTS NX)有限元软件模拟不同窑洞状态下窑洞边坡的应力应变特征,进而揭示了废弃黄土窑洞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得出的研究成果如下:
  (1)研究区地貌类型为黄土台塬,坡面形态为阶梯形。窑洞破坏类型包括:裂缝、窑洞冒顶和窑洞崩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貌、物质组成、水文、人类活动和降雨。研究区破坏模式可以分为窑洞冒顶破坏和窑洞崩塌破坏。
  (2)通过对研究区土样进行室内试验研究总结Q2eol黄土和古土壤物理力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室内直剪实验对不同窑洞状态下含水量和土体力学性质的研究得到:随着含水量的增加,Q2eol黄土和古土壤的粘聚力c随含水量ω的增加而降低,变化趋势呈指数函数关系;内摩擦角φ随含水量ω的增加而降低,变化趋势呈二次多项式关系。
  (3)采用强度折减法(SRM法)对窑洞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边坡稳定性逐渐降低。其中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稳定性较正常居住窑洞明显降低。
  (4)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得出:窑洞周围土体最大竖向位移值出现在窑洞拱顶;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两窑洞相邻的窑洞立壁中点处;窑洞拱顶、底部和立壁处应力较大,非圆滑转角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塑性区最先出现在两窑洞相邻的直臂中点附近,且两窑洞间区域土体的等效塑性应变值显著大于其他区域土体。随着窑洞状态的变化即坡体含水量的不断增加,各应力、应变值不断增大,且各塑性应变区有向坡顶和坡体内部扩展的趋势,黄土窑洞边坡发生整体失稳的可能性增大。
  (5)分析总结不同状态窑洞边坡的MADIS数值模拟结果得出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破坏机理为:随着窑洞废弃,土体含水量的增加导致土体力学性质的降低,局部临空面土体发生失稳掉落,随着降雨等因素的作用,土体力学性质进一步降低,窑洞拱形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引起窑洞所在边坡发生崩塌等整体失稳破坏。
  (6)借鉴已有的废弃黄土窑洞边坡防治措施,结合研究区废弃黄土窑洞边坡破坏机理对废弃黄土窑洞边坡进行治理工程设计,并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治理前后边坡进行对比分析。
其他文献
学位
气溶胶是空气中的固态或液态微粒,是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的关键因素,也是环境保护部门和气象预报部门业务化监测的核心内容。地面实测站点监测气溶胶是一种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的常规监测手段,且无法满足对大面积区域进行高频次监测的要求,因此,如何利用宽覆盖、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数据进行近实时气溶胶状况监测是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应用技术。目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气溶胶的手段大多是基于大气辐射传输模型的
学位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道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行为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群、车流、货物在道路网络空间中运作不息,导致了交通环境日益恶化,以及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噪音和污染等城市交通问题。如何准确理解和分析人流、车流等活动流在道路网络空间中的时空过程、移动模式和分布规律,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核心和关键。目前网络空间中活动流事件的分析方法以点对象与平面空间的传统空间分析方法为主,缺乏对网
为阐明吴起油田新寨西部长6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本文以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各种资料为基础,以地层学、测井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了新寨西部长6沉积微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标志层、地层厚度及邻井对比等方法,构建了地层格架,将长6进一步划分为长6-1、长6-2和长6-3三个小层,其中6-1层的厚度在43-47米之间。长6-2的厚度约为40米,长6-3
岩土体中的指流现象是优势流的一种,指流现象是在岩土体内部中的一种常见的水分运移过程,本文采用熔融石英砂建立多孔介质的物理模型,模拟指流在土层中的运移过程,实现了在多孔介质内部观察指流形成和发展全过程的可视化。通过改变影响因素对指流的形成与发育过程进行研究与讨论,采用PCAS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条件下的多孔介质模型进行定性描述。指流宽度是描述指流几何形态的重要指标,结合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实验所
学位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伟大战略以及“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修复工程等重大项目陆续开展实施,黄土遇水湿陷的特殊地质条件给建设、施工、设计单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迫切需要深入掌握黄土的湿陷力学性质。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黄土湿陷性不仅发生在天然黄土分布区,长期农业灌溉地区表层黄土仍具有较高湿陷系数,因此黄土湿陷可以多次、反复出现,甚至重塑黄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