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中国股市出现了罕见的波动,从6月15日开始,上证综指、深证成指、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均在短时间内出现断崖式下跌。股市异常波动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之一,就是导致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流动性危机。资本市场的研究者发现,当股票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以至于大面积股票跌停之后,市场上并未出现明显的接盘买入,反而导致了持续的、更多的股票跌停和投资者的竞相卖出,学术界将这种现象称为正反馈交易(Positive FeedbackTrading),简而言之即资产价格的上涨引来了更多的买入,而价格的下跌引发了更多的卖出。当这种正反馈交易达到极端情形时,市场参与者均表现出了一致性的正反馈行为,整个市场成交量极度低迷,导致在某一时刻市场流动性突然“消失”甚至接近为零,进而引发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学术界将这种现象称为“流动性黑洞”(Liquidity Black Holes)。本文拟从正反馈交易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正反馈交易的来龙去脉的研究,引出对市场流动性黑洞相关问题的分析,力图回答市场为什么会出现正反馈交易行为?正反馈行为跟流动性黑洞的联系到底是如何?流动性黑洞又有何危害?面对这种现象投资者和监管者应该怎么做?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结构安排上,首先叙述了写作背景以及研究正反馈交易和流动性黑洞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第二部分,对正反馈交易进行了定义以及从传统金融学理论的角度解释了正反馈交易存在的原因,并分别从技术学派的“顺势而为”的思想,行为金融学的心理认知偏差和羊群效应以及市场中的保证金制度、自动止损设定等视角分析了正反馈交易产生原因,并对三个有关正反馈交易的重要模型——DSSW模型、SSW模型以及VAR模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在第三部分则阐述了正反馈交易和流动性黑洞形成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将对正反馈交易和流动性黑洞的研究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该部分分析了正反馈交易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认为正反馈交易是一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当正反馈交易行为成为市场参与者的普遍投资行为时,资产价格的下跌会引来投资者更多的抛盘卖出,随着资产供给的不断增加,在没有明显接盘买入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将出现一种极端且不连续的变动,从而导致流动性的骤然消失,引发流动性黑洞这一极端情形的产生。这是本文将对正反馈交易的分析与对流动性黑洞的分析联系起来的基本逻辑,也意在说明有正反馈交易所形成的流动性黑洞是股市剧烈波动时最具破坏力的潜在风险点,是投资者和监管者都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实证部分,本文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特点以及基于股灾的背景,通过选取6只来自6个不同行业股票的高频数据,对2015年6月25日至7月3日A股市场异常波动期间的收益率与成交量进行双变量自回归,结果显示该六只股票在这一时间段存在着明显正反馈交易的现象,从而证明了这一阶段市场是存在正反馈交易的结论。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在最后部分再次表明需要对存在着明显正反馈交易行为的市场予以高度关注,防止其影响进一步扩大而造成流动性黑洞的后果,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与目前既有研究比较而言,本文创新点主要在于:(1)国内学者对于股票市场正反馈交易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在2015年的股灾中,为什么市场会在连续十几个交易日出现千股跌停、千股涨停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流动性枯竭现象,虽然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投资界的思考和关注,但是还没有系统性的理论阐述。本文力图系统性地归纳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尝试从正反馈交易的视角对其造成的流动性危机做出理论阐释,从而有助于学术界和投资界对正反馈交易这种非理性行为的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2)在正反馈交易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中,本文选取的6只股票分别来自6个不同行业,其中既有来自主板市场的股票,也有来自中小板的股票,这在之前的文献研究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并且每只股票均使用日内分笔高频交易数据,能够更直观的研究收益率是否引起了该只股票每笔交易方向(买方、卖方)的变化,从而找到正反馈交易存在的证据,这也是Hasbrouck(1991)使用VAR模型进行正反馈交易检验的初衷所在。相较而言,之前相关文献对正反馈交易的研究往往采用周频数据,部分文章虽然用的分时高频数据,但时间跨度较短,缺乏代表性,甚至有些文章直接用上证指数收益率和总体成交量进行回归,忽略了VAR模型中变量需要考虑交易方向的问题。(3)在逻辑上梳理了正反馈交易与流动性黑洞的关系。一些国内文献是通过研究正反馈交易的存在来判断市场是否存在流动性黑洞,或者将两者混为一谈,这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两者的关系,从而在论证逻辑上存在瑕疵。本文力图在理论与逻辑上阐述并分析正反馈交易与流动性黑洞的关系,即正反馈交易效应的不断放大、加深,反映到市场上所有的股票后,可能会导致股市流动性黑洞的产生,流动性黑洞是正反馈发展的一种极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