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焦墨山水画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anlongb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墨画起源很早,在水墨画出现以前,古时的很多绘画作品都是用浓重单一的黑色,或者可以说是焦墨勾画的。史前彩陶上粗狂、黝黑的线条,就可谓焦墨最原始质朴的呈现形式。仔细研析早期的帛画作品,也可发现其均用一种浓重层次的墨线勾描轮廓(而这种勾线平涂填色的方法,从春秋战国一直持续至中唐时期)。  发展至五代、宋时期,造纸术、制墨业已经相当成熟,但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家并没有大量利用水的掺合,在纸上玩味变幻的水墨技巧,而是按勾、皴、擦、点、染的作画步骤,运用层层叠加的方式,认真具象的刻画山石之景。从绘画步骤和墨色上来分析,画面整体虽浓黑,却不含糊,层与层之间互不干扰,比起元代以后水墨交融、互施的方式,这仍可算做一种类焦墨的表现形式,也正如黄宾虹所云“北宋多用焦墨”。南宋时期,山水画作品中的焦墨因素也有很多,有的甚至全用焦墨点厾出,更有“点漆”之美誉。元代以降,随着水墨画的盛行,焦墨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纯用焦墨渴笔来绘制的山水画便极少见到,但这并不意味在此期间的画家对焦墨法已经不再重视与探究,相反,运用得少而精,使得起点醒作用的焦墨显得更为重要。  至清代,出现了一些擅长运用渴笔焦墨作画的画家,焦墨山水画有了很好的发展和突破,他们将处于提醒作用的枯笔焦墨技法,单独的拿出来进行探索,用焦墨作为主要的笔墨语言来经营画面,开创了一种新的画面风貌。程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他大胆引金石篆刻入画,以枯劲苍润的渴笔,彰显了自己的艺术个性,画家黄宾虹评更是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来评价他的画。除此之外,画家渐江、髡残也有少许的枯笔焦墨作品存世。到近代,山水画家黄宾虹对焦墨也是极其重视,并将其列为“七墨”之一。这一理论性的总结与丰富,很好的启示了现当代一些画家对焦墨法的积极尝试和探索。在当代画坛,张仃、崔振宽、朱松发、赖少其等人致力于焦墨山水画的研究,大胆的将焦墨作为一种绘画风格来探索,创作了一批大气磅礴的绘画作品。  焦墨画以其强烈的黑白对比关系,呈现了独特的画面风貌,具有古拙美、庄重美、苍厚美、纯净美等美学品质。焦墨山水画虽独具特色,然而具体的创作实施却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及困难,更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有待进一步探讨,只是当代画家对绘画表现手法的这种尝试和创新是很值得学习的。  本文采用图像分析、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焦墨概念的提出和界定开始,在阐述了焦墨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焦墨技法在山水画中的演变历程,其中侧重研究了历代典型的焦墨山水画作品及其独特的用笔用墨特征,在文章最后,论述了当代焦墨山水画家的创作难点、探索、前景等。
其他文献
期刊
教堂是上帝在尘世的居所,二十世纪初的哈尔滨已经是一座沉浸在教堂钟声里的城市,对于当时流浪的宗教信仰者来说,宗教以一种文化移聚、发散的形式,已经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哈尔滨城市
期刊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绘画正处于寻找新标准和实验性美术变革时期。此时期的三位画家即凡·高、爱德华·蒙克、莫迪利阿尼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特定环境下开辟出自己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