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诱导前静脉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比观察患者的镇静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目的在于找到一种优于咪达唑仑的诱导镇静药物,克服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副反应,为全麻术前诱导镇静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方法:病例均来自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选取120例全麻择期手术病人,年龄30-40岁,体重50-70kg,身高155-180cm,ASA分级Ⅰ-Ⅱ级。病人无循环及呼吸系统疾患,无窦性心动过缓和高血压。手术时间1~2小时。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 A组:咪达唑仑诱导前10分钟静脉注射0.06mg/kg。 B组:诱导前静脉泵注10min负荷剂量0.8μg/kg右美托咪定。 C组:诱导前静脉泵注10min负荷剂量0.4μg/kg右美托咪定。 术前诱导各组均用芬太尼0.1mg,顺阿曲库铵0.13~0.15mg/kg,依托咪酯0.25~0.3mg/kg.镇静效果采用 Ramsay镇静评分:1分:忧虑、焦躁、不安;2分:合作、定向全、镇静;3分:仅对大声命令有反应;4分:入睡,仅对眉间轻弹有反应;5分:入睡,对眉间轻弹迟钝;6分:无反应。诱导给药前记录Ramsay镇静评分。 术中维持均用七氟烷1%~2%和瑞芬太尼0.1~0.2μg/kg/min,丙泊酚4~6mg/kg/h。 观察记录各个组患者给药前(T0),诱导前(T1)(咪达唑仑和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后),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三十分钟(T5),手术结束到苏醒拔管时间(T6)。记录(T0),(T1),(T2),(T3),(T4),(T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收缩压心率乘积RPP。 结果: (1)B组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三十分钟(T5)与A组和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三十分钟(T5)心率相比明显减慢,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三十分钟(T5)的心率与A组各时间段心率比较减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见表2。(2)B组诱导前 T1比 A组诱导前 T1的Ramsay镇静评分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3)B组和C组手术结束到苏醒拔管时间T6(min)比A组手术结束到苏醒拔管时间T6(min)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4)B组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三十分钟(T5)的MAP比A组MAP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三十分钟(T5)的MA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5)B组插管即刻T3的呛咳反射次数和强度明显低于A组插管即刻T3的呛咳反射次数和强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插管即刻T3的呛咳反射次数和强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6) B组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三十分钟T5,收缩压心率乘积RPP比A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三十分钟T5,收缩压心率乘积RP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7)三组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三十分钟T5不同时间的MAP,心率变化情况。A组组内各时间段MAP和T1比较,T2,T3的MAP变化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组内各时间段 MAP和T1比较,T2,T3,T4,T5的MAP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组内各时间段 MAP和 T1比较,T2,T3的MAP变化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组内各时间段心率与T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变化不明显。A组和 C组 T3心率与 T1心率比较,心率变化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8。 结论:全麻诱导前静脉泵注10min负荷剂量0.8μg/kg的右美托咪定,能够很好的抑制患者的插管反射,使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苏醒快,是全麻诱导理想的镇静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