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对现代汉语的否定结构进行解读。认知语言学强调语义的体验性、主观性和互动性,对我们研究汉语否定结构有很大的启发。我们选取了汉语中几种常见的否定结构,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发现其所包含的认知语言学上的意义。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介绍了选题意义和理论背景,简要梳理了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综述了前人关于汉语否定结构的研究情况。第二章从词汇化理论角度探讨否定极语结构“Neg+NPI”/“NPI+Neg”。我们之所以把该结构中的“NPI”称为否定极语,主要是综合以下两点:一是多用或只用于否定式;二是其成员既有语素,又有词,还有短语和成语等,不仅仅限于“词”。否定极语因为经常与否定成分搭配使用,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粘着性增加,形成较为稳定的语块,经过高频率和长时间的使用后,最终一部分成员完成了从语块向词的转变。从现代汉语词典对否定极语结构“词”身份认定数量增加的情况来看,这种词汇化的趋势是较为明显的。从认知层面来看,基于交际中的委婉原则和礼貌原则,否定极语结构可以达到直接表达所无法实现的效果,因而在实际语用中被大量使用。第三章从意象图式理论角度探讨连XP结构否定式“连XP+都/也+Neg+VP”。该结构所表达的语义,应该以格式塔原理来分析。从整体来看,它的结构义应是一种周遍性否定。从出现在该结构中的“XP”成分来看,它们在语义上具有表达极小量的共同点。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该结构与人类认知中意象图式的关系:两者是表和里的关系,连XP结构否定式为“表”,意象图式为“里”。在这些意象图式中,一小部分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大部分则符合人类所共有的特点。人类在认知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对极小量的否定就等同于对全量的否定。因而,该结构与人类的认知推理和主观机制是有密切关系的。第四章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化和主客观互动原理的角度探讨类固定短语“不X不Y”。我们认为,“不X不Y”结构具有多义性主要是认知主体概念化的结果。一方面,由于“X”和“Y”语义较为模糊,在使用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由于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主观把握的差异,以及人类认知上心理期待等因素的作用,导致这些成员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从人类认知的接受机制来看,“不X不Y”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大量出现,主要是一个同化和顺化的过程。由于该结构的高兼容性,从而使得类固定短语的大量出现成为可能。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成员中的“X”和“Y”有相对严格的次序限制,而这种次序体现了它们与人类认知上的象似性。第五章从原型范畴化理论角度探讨了情态动词否定结构“不+M+VP”。从情态动词的句法特点来看,情态动词与其后的动词构成了动宾结构。判断情态动词否定结构的主要依据应该是语义,而不是形式上有无否定成分。本文筛选出“能”、“会”和“要”作为研究对象,来对汉语情态动词否定结构进行探讨。从认知角度来看,“不+M+VP”的多义性是与原型范畴化理论密切相关的。它们的多个义项都是以其中之一作为原型,进而衍生出来的。第六章从非范畴化理论角度探讨可能补语否定式“V不C”结构。本文把可能补语否定式“V不C”分为三个下层类型,v不c、v不了和v不得,以方便研究。它的结构义,主要是“愿而不能”,属于动力情态。而情态义可以分为动力情态、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三个成员的原型情态义略有不同。在长期的运用中,“V不C”结构的内部成员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处于中间状态,一部分则已经游离。我们确定游离成员的标准是现代汉语词典是否确认为词和原型情态义的程度是否弱化或消失。处于中间状态成员的原型情态义已经弱化或基本丧失,语义融合程度较高。它们分离的主要动因就是隐喻。通过隐喻,使得它们的语义发生了转化,变得更加抽象化。第七章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的形义不对称现象。现代汉语羡余否定是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我们从中筛选了“不一会儿”和“小心别”作为研究对象。一般性的看法是,“不一会儿”和“一会儿”,“小心别”和“小心”在语义上是相同的,因而“不一会儿”和“小心别”被称为羡余否定。我们认为,表面上的形义不一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一致。“不一会儿”和“小心别”表面上多出来的“不”和“别”,是与认知主体的主观性有密切关系的,它们是认知主体表达主观性的一种手段。第八章是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