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与气流激励下颗粒对流与分离特性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x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竖直振动与逆重力气流作用下,颗粒物质会形成对流运动。在颗粒对流运动过程中,不同种类颗粒会发生混合或分离行为,影响能源、冶金、材料及化工等工农业领域的生产加工过程。振动与气流可以引起颗粒分布状态在混合与分离之间相互转变。通过实验系统地研究了竖直振动与逆重力气流共同作用下,单/双组分颗粒系统的颗粒对流运动与双组分颗粒系统的颗粒分布与分离特性,获得了单/双组分颗粒的颗粒对流相图和双组分颗粒的颗粒分布相图,获得了颗粒对流模式、颗粒分布模式与颗粒分离程度的调控方法与条件。单独增大振动加速度(I’=2~7)、单独增大气流速度(u=0.00~1.82 m/s)或单独减小振动频率(f=15~45 Hz),颗粒对流模式倾向由双对流环对流逐渐转变为单对流环对流;单独减小振动频率f或增大振动加速度I’有利于使巴西果分离逐渐转变为混合分布,期间伴随着水平分离的出现与消失。单独增大气流速度(u=0.00~1.82 m/s)会导致颗粒系统由巴西果分离逐渐转变为反巴西果分离,期间伴随着混合分布及水平分离的出现与消失。通过系统研究颗粒对流与分聚行为,揭示了颗粒对流导致颗粒分离的机理,阐述了颗粒重新分布并形成特定分布模式的具体过程及规律:颗粒分聚行为(混合或分离)主要取决于颗粒对流运动的剧烈程度,即颗粒系统的颗粒对流强度;颗粒系统整体的分布模式主要取决于大小颗粒对流区域在空间上的相对分布位置及对流区域内颗粒的对流运动模式,即颗粒系统的颗粒对流模式。外部激励与颗粒物性参数对颗粒分布/分离状态的影响规律十分复杂。通过分析外部激励与颗粒物性的影响,获得了在竖直振动与逆重力气流共同作用下双组分颗粒分离与混合的判据:(1)外部激励对颗粒系统的颗粒分聚行为的影响。基于基本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大小颗粒的颗粒加速度差τe的计算模型,用于衡量外部激励对颗粒分聚行为的影响。振动与气流共同作用下,低气流速度u时,振动作用占主导地位,导致颗粒加速度差τe>0,意味着大颗粒倾向相对于小颗粒向上运动,形成巴西果分离;高气流速度u时,气流作用占主导地位,导致颗粒加速度差τe<0,意味着小颗粒倾向相对于大颗粒向上运动,形成反巴西果分离。(2)颗粒系统本身对外部激励的分离响应程度。基于基本动力学理论与颗粒渗透/填充机制,提出了分离响应系数ξ的计算模型,用于评估颗粒系统本身对外部激励的分离响应程度。分离响应系数ξ<1的颗粒系统为强分离体系,在外部激励作用下易形成颗粒分离程度较强的颗粒分离;分离响应系数ξ≤1的颗粒系统为弱分离体系,在外部激励作用下易发生颗粒混合。提高大小颗粒粒径比φd与密度比φρ,或降低总质量比φM,会减小分离响应系数ξ,增强颗粒系统对外部激励的分离响应程度。
其他文献
<正>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优良地方蜂种,它适应性强,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具有饲养成本低,生产性能好,产品价值高等特点,适宜山区和半山区定地饲养。中蜂科学饲养就是改墙洞、树
对宋代汉语语法代表文献《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1]中的ABB式重叠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关系多样,最主要的附加意义是形象色彩义,感情色彩义和程度变
随着残障人士及弱势群体逐渐融入社会,以及各行各业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提高,对城市无障碍环境设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关爱弱势群体,构筑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
<正> 当1999年即将结束,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之际,回眸我们经历过的时代,不能不引发起一些深沉的思考。全国美展办公室理论组要我谈谈长期参加连环画工作的感受,还希望我同时
中外文化文化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之上,中外审美各有优劣势,中国文学要想他凸显出自身的魅力所在,必须对中外文化和审美加以比较,明确认识中外文学的交流和融合,他通过比较中
分析纤维过滤材料的过滤机理及其应用范围。过滤空气的纤维制品分为机织物、非织造布和覆膜制品,通过分析三种纤维过滤材料的结构性能特点以及深层过滤和浅层过滤的作用机理,
基于对纺织企业仓储管理现状的研究 ,开发了纺织企业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分为基础设置、台帐管理、查询检索、统计报表、系统管理、帮助六个子系统 ,主要对库存物资数据
为了研究小提花织物的纱线位移,对纱线的浮长进行了细分,通过分析相邻两根纱线上浮长线两端经纬浮点的对应配置关系,探讨了纱线位移的成因、条件和规律,得出小提花织物的设计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1].随着我国传统的护理模式向系统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社会生活与工业生产都对矿产资源的开采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矿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对着更多的挑战以及发展机遇。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