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虾摄食行为和消化酶的研究进展,从行为生态学和消化生理学角度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摄食行为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探讨了①饥饿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摄食行为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②饥饿对中国明对虾仔虾摄食行为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③中国明对虾的饥饿耐受能力及其生理机制;④养殖密度、饵料密度及养殖模式对中国明对虾和凡纳滨对虾摄食行为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⑤底质对中国明对虾摄食行为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⑥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稚虾存活、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实验室内营造半精养、精养养殖模式,研究了短期饥饿(0d(对照组),1d, 2d, 3d, 4d, 5d, 6d)对凡纳滨对虾仔虾摄食行为、摄食率及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模式中仔虾的摄食行为和摄食率都随饥饿天数的延长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饥饿对仔虾的消化酶活力也有显著影响(P<0.05)。凡纳滨对虾仔虾遭遇饥饿胁迫后,通过提高摄食强度、摄食率及消化酶的分泌量来进行能量补充。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其应对饥饿胁迫的能力下降,各种消化酶活力呈降低趋势。实验表明,在半精养模式中,凡纳滨对虾对饥饿胁迫的承受能力高于精养模式。2、在实验室内营造半精养、精养养殖模式,研究了不同饥饿处理(0d (对照组), 1d, 2d, 3d, 4d, 5d, 6d)对中国明对虾仔虾摄食行为、摄食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仔虾在两种养模式中摄食率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发生波动;饥饿对中国明对虾仔虾的消化酶活力也有显著影响(P<0.05)。分析认为,中国明对虾仔虾通过调节觅食行为程度及消化酶分泌水平来应对饥饿胁迫,且在半精养模式中的饥饿耐受能力强于精养模式。3、26±1℃条件下,测定了中国明对虾(0.753±0.041 g)的饥饿耐受能力(point of return saturation,PRS)和不可恢复点(point of-no-return,PNR)。同时测定了实验期间中国明对虾消化酶活力、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饵料转化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的PRS和PNR分别为:PRS0 = 1.16 d,PRS50 = 11.75 d;PNR50 = 7.86 d,PNR100 = 21.42 d。此外,中国明对虾在饥饿期间通过显著降低代谢率,而在投喂期间明显提高摄食率、饵料转化效率及调整消化酶分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