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阶段,具体表现为我国经济由强劲增长变为温和增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也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资产和利润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也开始回落。与此呈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后起之秀的互联网金融在金融领域的迅速崛起,其通过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从包括资产、负债、支付端在内的各个领域对银行业产生影响,以2013年余额宝的诞生为标志,互联网金融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各式各样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对银行的影响也更为强烈。在这种新形势下,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也将是银行业的新常态,在高呼“银行是弱势群体”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各大银行纷纷在对自身进行创新调整,并不断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推出各种创新型产品及服务以更好的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同时,银行裁员潮、降薪潮的袭来,智能化网点的涌现,表明银行也在思考着如何从自身效率的角度来进行变革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竞争力。本文正是基于当前银行业的现状,从现实出发,从互联网金融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探究其对于银行绩效的影响,为银行在当前新常态下的更好发展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本文首先界定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即本文所研究的互联网金融为狭义定义:只包括非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金融活动的模式。同时在理论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绩效的作用有利有弊。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在存贷领域的成本上升,直接降低了银行利润率,并对银行的支付等渠道产生挤出效应;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倒逼银行自身创新,银行提高自身效率直接表现为成本的降低,这有助于银行提升自身利润率,进而提升自身绩效。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先是通过介绍当前衡量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方法,进而选取了两种从不同角度来构建衡量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方法:1、引入由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以及蚂蚁金服集团共同编制的一套衡量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2、基于国外相关文献以及国内学者的实践经验,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基于“文本挖掘法”来构造衡量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数。在前两个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来分别分析不同方法构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对于银行绩效的影响,并将两者实证结果进行对比论证,最终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对银行绩效的回归结果,其前面的系数都呈现出显著的负号,表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总体来说对银行绩效是一个负向的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导致银行绩效的下降,并认为银行只有不断创新,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吸收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只有这样,银行才能在面对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浪潮中增强自身竞争力,以更好的应对未来的挑战。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对银行绩效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本文结合了当前社会最新的发展动态,并着重选取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这一新视角,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同时在测度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时,选取了两种构造方法截然不同的指标来衡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将其分别与银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使所得结论更加具有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