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伴随我们走过了十年课程改革的过程。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了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是正确的,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积极而显著的。但是,实践经验也显示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欠缺和问题,因而,负载改革理念的课程标准有必要做适当的修订和调整。本文通过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版)为蓝本,借助哲学、社会学视角,对比分析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并试图寻找回归与超越、继承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今后的课程标准完善与修订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是从两个版本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维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说课程改革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也在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因为课程标准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期望,但是由于课程标准相对比较抽象,这就需要我们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进行解构,并依据学生学情、教材特点、教学要求等再进行教学目标的重组叙说。同时,深入思考课程标准在十年实践探索后变化调整的原因,唯有如此才能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的重组和叙说教学目标提供理论支持。课程标准的开发、设计、制定、实施、评价、修订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管理的指导型工具,课程标准文本是为了随后的课程实施而制定的。虽然特定的时空背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努力的结果,并预示了我们最多能走多远,但基于问题所做的比较分析和对行动框架的理性建构,已经提高了我们对未来做出反映的能力,也使我们看到了继续努力的方向。课程标准最终要通过实施来实现和检验其价值和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