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潼关地处今秦、晋、豫三省交界,俗谓之“鸡叫听三省”。其地南倚秦岭,北俯大河,控扼东西之交通,是关中的东大门。潼关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自古以来,便是历代兵家眼中的必争之地。目前,学术界关于潼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军事地位、城市地理、行政建制等方面,至于探讨文学视野中的潼关,目前尚未见到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成果。这也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四章。各章具体内容,兹简要概括如下:第一章,从潼关所处的地理形势及山河关系、潼关的军事地位及兵家眼中的潼关几个层面入手,对潼关的地理位置、行政沿革、军事地位等进行考察,讨论在其中所形成的历史认知、地理认知与文化认知。第二章,以唐诗为抓手,揭示出潼关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潼关作为李唐东大门的咽喉,一个原本普通的意象,一旦进入到文学创作中,便印上了深深的人文色彩,成为寄托文人情怀的媒介,具有了新的蕴含。唐代士人行次潼关,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怅望仕途、忧思国运和四方张望的复杂情怀,是李唐社会赋予当时读书人的一种使命,他们对自己生命情怀的高度张扬,实则也是自魏晋以来文士对个体生命张扬的继续,他们这种强烈的生命情怀意识,不仅使得诗歌中出现了浓烈的人文色彩,更是为后代士人树立了典范。第三章,主要叙述了安史之乱中,因潼关失守所造成的李、杨爱情的悲剧,李、杨故事构成了诗歌、小说等不同文体中的多样化演绎,展现出一段丰富多彩的文学盛宴,为中晚唐的叙事文学提供了素材。第四章,从过潼关、游潼关、别潼关、战潼关、克潼关五个层面,对宋元明清以后文学中的潼关意象进行了梳理,这几个层面分别对应着潼关的气象书写、风情描写、离别之情的诉说及战事故事的叙写。在其中,潼关逐渐凝结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潼关本身的雄伟险峻,也震颤了众多踏步其上的心灵。众多文士入关前,或企盼、或敬畏的表情,在潼关上徘徊的身影,出关后回顾的眼神,也构成了中国文学中独有的、难得的潼关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