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胆管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于胆管癌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直至中、晚期患者出现胆道阻塞引起临床症状才能引起重视,而此时已错过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临床效果及预后较差。研究胆管癌发病机制,如何在早期做出诊断,取得好的临床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钙结合磷酸化糖蛋白,在人体多种不同组织中均有发现。OPN有两种受体:整合素受体和CD44受体,OPN与受体结合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对细胞的黏附、迁移等过程进行调节,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等病理过程。CD44是人体内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在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黏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D44v6是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的主要变构体之一,可影响细胞的黏附功能,增强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实现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本文通过检测OPN、CD44v6在胆管癌组织、癌旁胆管组织、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与胆管癌的关系,以期为研究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提供分子学水平的依据。方法:收集保定市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4年10月经病理学证实的胆管癌标本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理类型包括高分化腺癌17例,中分化腺癌18例,低分化腺癌11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27例,无淋巴结转移19例。依据2010版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法进行分期,其中Ⅰ期8例,Ⅱ期13例,Ⅲ期19例,Ⅳ期6例。标本取材后经0.5%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经4μm厚连续切片。另取胆管癌癌旁胆管组织46例和正常胆管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OPN、CD44v6在标本组织切片中的表达。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某一个理论数1<T≤5时,须对χ2进行连续性校正,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二者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OPN、CD44v6在细胞中表达定位观察:OPN阳性表达于细胞胞浆中,呈黄色或棕褐色颗粒,片状或巢状分布,部分腺腔上皮细胞偶见黄色颗粒;CD44v6阳性表达于细胞膜上,染色呈棕黄色,胞质内偶见浅黄色颗粒。请两位高级职称的病理医师观察切片的染色优良情况,选片后协同对结果判读。结果:OPN在46例胆管癌组织中31例表达阳性,46例癌旁胆管组织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分别有5例和2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4%、10.9%和1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44v6在46例胆管癌组织中34例表达阳性,46例癌旁胆管组织中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分别有8例和3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3.9%、17.4%和1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PN、CD44v6在胆管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OPN在胆管癌Ⅲ、Ⅳ期中阳性表达率(84.0%)明显高于Ⅰ、Ⅱ期阳性表达率(47.6%),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85.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42.1%),P均<0.05。CD44v6在胆管癌Ⅲ、Ⅳ中阳性表达率(88.0%)明显高于Ⅰ、Ⅱ期阳性表达率(57.1%),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88.9%)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52.6%),P均<0.05。46例胆管癌组织中OPN和CD44v6均表达阳性为26例,OPN阳性而CD44v6阴性为5例,OPN阴性而CD44v6阳性为8例,OPN和CD44v6表达均为阴性为7例。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胆管癌中OPN表达与CD44v6的表达呈正相关(r=0.326,P<0.05)。结论:1 OPN和CD44v6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是胆管癌重要的生物学指标。2 OPN和CD44v6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与患者肿瘤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OPN和CD44v6在Ⅲ、Ⅳ期胆管癌标本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在Ⅰ、Ⅱ期胆管癌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3 OPN与CD44v6的表达在胆管癌中呈正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于胆管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