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今天,在平等问题上,我们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冲突:一方面,面对着现实中的极大不平等,人们呼唤平等,并将之看作现代社会制度所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基础;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在平等问题上,我们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冲突:一方面,面对着现实中的极大不平等,人们呼唤平等,并将之看作现代社会制度所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基础;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关于要不要平等以及要什么样的平等的问题,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这就使得对平等的思考成为必要.该文在康德理念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把平等理解为一种理念,这一理念向人颁布了"尊重人、把每一个人当作目的"的命令;进而在历史的追溯中表明,平等观的历史变迁正体现了这个理念以及向之趋近的倾向;最后在对现实分歧的详细的考察中,回答了作为一种理念的平等所应处的立场,揭示了把平等首先理解为一种理念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的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是指导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
近代中国与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之间具有极强的相似性,这就为柏格森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产生影响创造了前提条件;但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之间又不相同,其所背负的传统与她所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和它的现实意义,是该文关心的中心问题.而把握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精髓以及它永久的生命力,以此理解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是作者撰写此文的最初
本篇论文首先肯定了在人类高新生殖技术研究与运用领域存在着巨大的伦理风险,并从技术、人和文化历史背景这三个角度对此种风险如何产生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总结了
主体性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反复出现的"旧"问题.尽管这一"旧"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合法性危机"中,拥有自己不断转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