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组织培养法进对具有典型黄萎病症状的马铃薯病株组织行分离纯化培养,获得黄萎病病原菌,并对分离所得的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对该菌进行了药剂敏感性筛选试验。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山东青岛地区马铃薯种植区的病害田间调查、采样、分离和鉴定,发现马铃薯黄萎病在上述地区内均有发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的察右前旗的大土城村种植区发生较重,病害发生率约在50%左右,部分地块高于50%,该病为种传或土传。马铃薯黄萎病发病表现症状为:受感染的植株在开始阶段下部叶片先表现症状,叶片主脉从叶尖沿叶缘变黄,随着病原菌的逐步侵染,叶片变黄逐渐加深,最后直至枯死,但不脱落。病原菌侵染根部和茎部后,侵染部位前期没有明显发病症状,一段时间后根部维管束变色发褐,并且变色病变组织沿维管束向地上部分发展,随后马铃薯植株地上部分的茎部维管束也可以观察到褐色的病变组织;病原菌可以通过被感染植株的匍匐茎侵染所结的薯块,纵切受到侵染的薯块可以观察到维管束从块茎的脐部病变变色,变色部分呈褐色半圆形病环。 2、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采集的疑似马铃薯黄萎病病株上分离获得53株菌株,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两种类型的轮枝菌,其中30株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Berthold),23株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PDA上培养大丽轮枝菌菌落形态特点是生长初期,气生菌丝发达,白色絮状,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分生孢子梗直立的轮枝状,梗基部完全透明,一般为2~4轮生,每轮着生3~5个小枝,分生孢子端部着生,椭圆形单孢。由于产生大量黑色微菌核,菌落背面呈黑色;黑白轮枝菌在PDA培养基菌落呈白色,气生菌丝发达。可以产生透明无色、呈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培养后期因为休眠菌丝的生成菌落呈深褐色或黑色,休眠菌丝多胞,呈结节状,无微菌核和厚垣孢子。 3、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大丽轮枝菌在燕麦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直径最大,在PSA和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较好,气生菌丝发达。W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稀疏,在Czapek上菌落直径最小,但是气生菌丝生长良好;黑白轮枝菌在YM培养基上菌落直径最大,但是气生菌丝不发达,在PSA和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旺盛,在WA培养菌丝生长稀疏;大丽轮枝菌在碳源为蔗糖、葡萄糖、甘露醇的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生长较好;黑白轮枝菌在碳源为蔗糖、葡萄糖、淀粉的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生长较好,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率高于黑白轮枝菌 4、药剂敏感性测定表明,百菌清、多菌灵、噁霉灵、嘧菌酯四种药剂对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的四个抑菌浓度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大丽轮枝菌生长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为百菌清,EC50的值为7.646mg/kg,嘧菌酯效果较差,EC50值为130.486mg/kg。对黑白轮枝菌的生长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是噁霉灵, EC50值为76.902mg/kg,多菌灵效果较差,其EC50的值为201.935mg/kg。 目前国内对于马铃薯黄萎病的相关报道较少,本实验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其发生规律,为实际生产上制定相关综合防治措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