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6世纪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后,资产评估活动就一直伴随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而工业革命带来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以及企业管理思想进入价值管理阶段后,企业的估值问题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离不开评估模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半个世纪里,人们在西方价值思想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三个主流的评估模型: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其中,由于收益法考虑企业未来的营利能力以及企业的组织资本,从而具有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大的优势,逐渐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方法。但是,收益法存在的无穷求和项和不能直接使用会计数据的两个明显缺陷,长久以来困惑着理论界和实务界。这种状况直到1995年,Ohlson提出了现代剩余收益估值模型,才解决了以上的两个问题,这也使得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迅速风靡华尔街。不同国家的学者也对该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多数研究结论都支持了Ohlson模型的有效性。但是,Ohlson勺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一直也存在着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如模型假设条件中的风险中性假定、非会计信息变量v设为常数或忽略等,受到一些后续研究者的批评。其中风险中性的假定,已经有较多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不再关注风险中性的问题。本文关注的是模型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非会计信息变量v的度量问题。虽然已有一些研究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尝试,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对非会计信息变量v进行度量之前,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即模型的价值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方面涉及模型的合理性问题,另一方面涉及对模型修正时,修正后的模型是否发生质的改变问题。基于以上的两个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价值理论的三大流派,然后解释了传统收益法估值模型与效用价值论的对应性以及Ohlson剩余收益估值模型在价值理论基础上与传统收益法估值模型的不同,最后给出了Ohlson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价值理论基础。接着,通过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对企业价值判断的五个维度,即创新、成长、治理、回报和责任,使用了已有文献中在五个维度上使用广泛的代表性指标对非会计信息变量v进行替代,选取2007-2012年间A股市场的有效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确定了创新、治理和责任三个维度是对非会计信息变量v的有效替代。再次,把三个维度的指标同时代入线性信息动态假设条件进行联合检验并推导出修正的线性信息动态假设条件以及企业价值的表达式,以Ohlson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价值理论基础为准绳,发现Ohlson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价值理论基础并无改变,因此本文得到的新模型只是对Ohlson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的修正。最后,本文选取了A股市场2007-2011年间的有效样本与不考虑非会计信息变量v的估值模型、盈余资本化模型、股利折现模型和相对价值指标模型进行了比较。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成果是:(1) Ohlson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与传统收益法估值模型在价值理论基础上不同,其价值理论基础是成本-效用价值理论;(2)为Ohlson剩余收益估值模型在非会计信息变量v的度量上,确立了一个指导性的框架,即:从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公司治理和公司社会责任三个维度度量非会计信息变量v是可行的;(3)考虑非会计信息变量v的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估值误差小于不考虑非会计信息变量v的剩余收益估值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模型、盈余资本化模型和相对价值指标模型。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模型中涉及的权益资本成本率,不能使用无风险收益率,也不能使用以往研究中使用较多的10%固定收益率,而要使用接近权益资本成本率的实际值;(4)当权益资本成本率越接近其实际值时,三个维度度量非会计信息变量v的Ohlson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估计的企业价值就越接近其真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