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2007年由华尔街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衍生品受到了市场人士格外的关注,其中华尔街投行的过度金融创新以及监管部门的失责被认为是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各大媒体也纷纷披露我国不少国有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的巨额亏损案例,如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的原油套期保值巨额亏损,中国远洋的金融衍生品巨额亏损,中信泰富的外汇杠杆合约亏损,这些上市公司的巨亏案例让投资者对我国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产生了疑问,几大航空企业采用卖出期权策略来实现套期保值的做法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同时我们也能看见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大幅波动的背景下,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越来越多,但是相当多的企业对于金融衍生品的特征尤其是它的风险属性不是很了解,导致了很多企业对金融衍生品有实际需求却又不敢盲目使用。因此,如何正确看待金融衍生品以及企业应该如何正确使用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成为越来越多参与者高度关心的话题。金融衍生品作为从金融基础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合约,互换交易,期货,期权这四种形式。它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它表现出了分散风险与价格发现的基本功能,但后来由于它的杠杆性引发了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国际大公司的倒闭或巨额损失,因此金融衍生品也一直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中航油事件爆发以后,当时中国管理当局的结论是中国企业不能再到国际市场上去从事衍生品交易,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没有消除企业天天面临的汇率和利率波动风险,问题的关键是企业应该如何利用好金融衍生品积极的一面以及避免消极的一面。传统的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它的经济原理是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同向性和趋同性,所以二者价格同涨同跌;但是由于在这两个市场上操作相反,所以盈亏相反,期货市场的盈利可以弥补现货市场的亏损。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着基差的风险,但基差的波动幅度与现货价格的波动幅度要小得多。而且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发展,套期保值应用工具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使用互换跟期权等其他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是阐述衍生品的内涵,首先在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下给出了自己对金融衍生品的定义,即金融衍生品就是价格基于某种或多种基础变量的合约。然后结合国内外的案例以及一些基本经济学原理介绍了金融衍生品的特征,作用以及发展过程。通过金融衍生品的零和博弈性,杠杆性,风险性来看,企业如果单纯的投资金融衍生品肯定会产生一定的风险暴露;从它的多样性,衍生性与联动性则可以看出企业在投资金融衍生品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对国内金融衍生品发展的情况以及国外的发展过程也认识到尽管以前一些金融衍生品种在发展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随着国内基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固,金融衍生品市场将会在不断发展中得到完善。本文的第二章主要是对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行为进行了界定并给出了计算最优套期保值率的几种方法。企业真正的套期保值行为必须包括五个要素:现货经营和期货交易品种相同或相关,方向相反,数量相当,时间相当或相近,目的是锁定企业能够或愿意承受的成本或利润,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认定该行为是在投机。计算最优套期保值率则主要分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期货,另一种是利用期权。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则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误差修正模型(ECM),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双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VaR最小方差套期保值方法;利用期权进行套期保值则是通过建立风险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的模型求得。本文的第三章主要是对我国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以时间顺序对金融衍生品投资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从这其中可以看到在2008年数家大型国企爆出巨额套期保值亏损后,政府加快了完善相关政策的步伐。然后通过引用2009年9月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以及财政部和ISDA的报告可以得知,中国已经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且随着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与企业不断走出去的需求,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类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规模较小,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水平还不够,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相比国外还不很成熟,金融创新还需要加强。最后通过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介绍了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的一些动机,主要包括降低财务危机成本,减少纳税义务,增强债务能力,缓和投资不足问题以及管理人自利。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是对我国国有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的案例进行介绍,然后对案例进行剖析得出问题所在。其中主要是对国内航空业的原油套期保值案例以及中信泰富的杠杆性外汇衍生品投资案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上述企业在投资金融衍生品方面存在着如巨大风险敞口暴露,收益风险不匹配,数量不匹配,时间不匹配,套期保值与投机不分,风险管理机制缺失,信息不对称,监管失责等问题。本文的第五章主要是对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进行了反思,并分别从监管层面与公司层面对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提出了建议。从监管层面来看,主要是要完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内外部法律环境、构建协调监管的体制、实施有针对性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改革对企业及其高管人员的考核薪酬制度、完善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监控制度、加快境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及其制度建设、拓展国内券商业务及培育专业人才;从企业层面则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要对投资过程进行事先,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研究讨论并实时监控,最后本文也给出了整个监管体系的流程图。二.论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在本文选题的时候恰好是传出中国国航跟中信泰富巨亏消息之后,这些国有企业的套期保值行为在各大媒体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错误的说法也屡被转载,这其中包括对套期保值的理解以及套期保值与投机的区别,本文的选题紧密的联系了实际。论文也对套期保值行为进行了界定,只有同时满足套期保值规则所有条件的投资行为才能算的上是套期保值,因为套期保值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规避风险而不是为了获利。接着本文就对如何计算套期保值比率建立了模型,从研究方法来看,本文主要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于具体的衍生金融工具定价则由于公开信息的有限而未能进一步地研究。由于本人学识和水平有限,文中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