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正逐渐转型升级到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服务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体中占主导地位。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又是服务业中占比最高、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子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而且我国制造业因一直被限制在低端环节不能给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需求,同时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产业层次较低,生产性服务供给品种相对不足。突破上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困境的出路在于创新驱动。因此,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为全文的研究主题。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与分类、创新驱动的内涵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驱动的主体和要素进行全面剖析。其次,阐述了知识、技术和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驱动机理,认为:知识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驱动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其管理、产品创新和市场行为来实现;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新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深化分工和提高知识流动效率来实现;制度创新则主要是规范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秩序和降低其交易成本。然后,以论文、专利、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分别来衡量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我国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情况,得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较快,但增势放缓,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不够高,内部结构也较为低端;知识创新增长很快,且创新情况已居世界先进水平;技术创新增长也很快,但其经济价值水平偏低;制度创新正逐步提高,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非东部地区的制度创新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接着,利用1999年—200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为自变量,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为控制变量,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发现:制造业对服务产品的前向需求拉动力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三大创新中只有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显着,而我国的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并没有明显地发挥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驱动作用。这是由于我国知识创新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衔接程度不够,现有制度及制度创新的方向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等原因造成的。最后,政策建议方面,提出应加强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三大创新驱动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