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1840-1949年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史。这在众多关于西双版纳的课题中,尚属于一个新的尝试。本文重点描述、剖析了近现代经济政治制度、民国改制及封建领主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西双版纳为傣族重要的聚居区之一。进入近代以来,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直接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威胁。傣族人民更加感到自己与中华民族整体命运休戚与共。同时,傣族社会生产力也在缓慢发展。 自从17世纪以来,云南内地傣族地区经过清朝的改土归流以后,封建地主制经济不断兴起。而由于种种原因,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的领主制度却在继续发展。该地区近代封建领主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严密,有力地保证了领主阶级政权的运转。西双版纳傣族领主制经济的外在形式是传统的农村公社,但农村公社已经完全异化为维护农奴主阶级经济剥削的工具。进入现代以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封建地主经济的萌芽,也零星产生了一些雇佣加工业和商业资本。这些萌芽成长缓慢,紧紧地依附于强大的封建领主经济。 民国初年,在西双版纳成立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并在西双版纳设置区划;1927年实行县治。改制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不是改土归流,而是实行土流并治。流官的派驻,并没有改变西双版纳傣族农奴制经济形态;土流结合,反倒加重了各族人民的负担和苦难,破坏了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进程,滞缓了傣族社会的前进步伐,使封建领主的统治得以延续。也激起了傣族群众的多次反抗 关于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这种历史现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自明代以来三百多年外敌入侵致使傣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迟滞;丰厚的农业产出为封建领主制的延续奠定了物质基础;残存农村公社制度的平均主义缓和了傣族社会的阶级矛盾;沉重的封建负担摧残了劳动者扩大生产的能力;以及宗教的负面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