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疾病自我管理是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举措。将患者细分为亚群、评估亚群的特征和需求可提高自我管理项目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仅基于自我管理状况的亚群缺少行为机制为前提,结果可能并不稳定。明晰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内在机制,并基于行为关键要素将患者分类,将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自我管理支持。研究目的:1.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机制,明确自我管理行为关键要素。2.依据自我管理行为机制中的行为关键要素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亚群。研究方法:研究包括四个主要内容。认知-心理模型的构建部分中通过理论整合初步构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认知-心理模型。研究工具的引进、设计与信效度检验中引进了简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估工具(BriefAssessmentof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BACS)、精神分裂症知识测验(Knowledge About Schizophrenia Test,KAST)、精神分裂症疾病感知问卷(Illness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for Schizophrenia,IPQS)和治疗自我调节问卷(Treatment Self-Regulation Questionnaire,TSRQ),设计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态度问卷(Attitude towards Self-management in Schizophrenia Questionnaire,ASSQ),完成信效度检验。模型的验证与修订部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到的3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对认知-心理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修订。亚群分类部分中以行为机制中的四个关键要素为细分特征,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将341例患者进行分类,构建亚群模型,刻画亚群患者的用户画像。研究结果:模型的构建部分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认知-心理模型包括了从健康信息输入到自我管理行为输出的众多环节,认识功能是信息到疾病知识的关键环节,信念在疾病知识到行为态度中起中介效应,自我效能和行为动机与行为态度协同预测自我管理行为。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检验中KAST、IPQS、TSRQ、ASSQ的I-CVI范围为 0.83~1,S-CVI/Ave分别为 0.97、0.96、0.94、0.98。BACS的 1 因子模型拟合较好(χ2/df=1.055,GFI=0.953,CFI=0.998,RMSEA=0.030);IPQS的因子分析共提取了 10个因子,与源量表结构类似;TSRQ的4因子模型拟合较好(χ2/df=1.771,GFI=0.902,CFI=0.947,RMSEA=0.069);ASSQ的 2 因子模型拟合较好(χ2/df=2.251,GFI=0.843,CFI=0.920,RMSEA=0.079)。BACS、KAST、ASSQ的Cronbach’sα值/KR-20值分别为0.86、0.68、0.93,大部分IPQS各维度的Cronbach‘Sα值为0.69~0.87,TSRQ各维度的Cronbach’sα值为0.49~0.90。模型的验证与修订部分中修订后的模型与实证数据拟合较好(χ2/df=2.407,RMSEA=0.064,GFI=0.905,CFI=0.912,NFI=0.860,IFI=0.913)。个体从接触外界信息到形成自我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存在两条相对独立的路径:①认知功能→疾病知识→掌控度信念→行为态度→自我管理行为;②认知功能→自我效能→自主动机→自我管理行为。亚群分类部分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能量充沛型(39.3%)、潜在转换型(38.4%)、全面耗竭型(22.3%)。不同亚群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H=78.571,P<0.05)、性别构成(χ2=14.734,P<0.05)、受教育程度(χ2=38.303,P<0.05)、是否长期坚持服药方面(χ2=26.059,P<0.05)存在差异。研究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认知-心理模型中,认知功能、掌控度信念、自我效能和自主动机是自我管理行为的关键要素。基于此四个特征,患者中存在能量充沛型、潜在转换型、全面耗竭型三个亚群,定位不同亚群的特征和需求是提供量身定制的自我管理支持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精准化精神卫生康复服务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