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质公园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在对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利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已被社会和公众广泛认可。其已逐渐在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与解决群众就业、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提升原有景区品位和基础设施改造、国际交流和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效益。
但地质公园规划理论尚在调整,规划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地质公园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有待深入研究。特别是我国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实际操作过程存在指导性内容多,强制性内容少;详细规划层次缺失,控制指标体系不明确,技术方法不成熟;规划内容操作性不强;规划成果管理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我国地质公园面积一般较大,对地质公园规划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协调问题,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本文首先研究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方法、实践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以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为例,重点分析了地质公园规划中涉及的交通与工程用地、居民社会用地、公园设施用地这三类用地的用地需求和用地布局,以此完成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及分园区用地功能分区及布局方案,并对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土地利用协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措施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从研究基础理论及概念出发,阐述地质公园土地利用类型及特征,归纳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构成、缺失与不足,区分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中总体规划分区与园区功能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概念,讨论规划深度的界定问题,并从规划协调原则,规划目标、内容,规划范围、期限,规划用地分类等不同角度,分析地质公园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地方土地利用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区别与联系,研究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与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数转换与衔接方法及地质遗迹景观用地划分方法,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清晰明确的研究背景和基础。
(2)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分析神农架林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特点。分乡镇、分园区统计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草地、水域以及滞留用地等十类用地数量,以此为基础上分析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土地利用现状。
(3)运用线路容量法、瓶颈容量法对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各大园区的日环境容量进行预测,得到公园日环境容量及年环境容量。建立回归模型,预测神农架旅游区、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神农顶园区规划期内旅游规模,分析旅游规模季节变动情况及公园内常住居民人口变化,比较环境容量及游客规模之间关系。
(4)综合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测算及游客规模预测结果、旅游规模季节变动情况、公园内常住居民人口变化及公园建设实际需求,分析交通与工程用地、居民社会用地、公园设施用地需求。
预测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大、中、小型旅游车辆在平、淡、旺季的交通量,以此预测对规划期内平、淡、旺季停车场需求量。计算规划期内公路用地需求,综合考虑停车场建设现状及未来交通增长量,预测规划期内停车场用地需求数量。参照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及地质公园居民人口预测,预测地质公园所涉及的5个乡镇规划期内居民社会用地面积。在探讨地质公园设施用地类型的划分的基础上,预测规划期内住宿设施用地需求。依据项目情况对规划近、中、远期公园设施用地做了规划。
(5)从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出发,分析自然生态、地质遗迹保护对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土地利用布局要求。从游客数量、游客空间分布、游客季节变化量出发,分析旅游市场变化对土地利用布局影响。
(6)探讨地质公园交通用地布局要求,从公路建设情况,道路系统与土地利用现状、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关系等角度对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交通用地布局做了分析。探讨地质公园社会居民用地布局要求,分析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社会居民用地涉及的18个自然村的布局类型及调控方式。探讨地质公园设施用地建设布局要求,综合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设施用地布局现状,安排规划近中远期公园设施用地项目布局。
(7)在统计前述用地数量与布局基础上,调整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地质公园用地平衡表及园区用地功能分区及布局方案。总结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土地利用协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本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在于:
(1)归纳总结了地质公园土地利用特征及规划体系,提出二调土地利用分类与地质公园土地利用规划分类基数转换方法。
(2)从土地利用规划角度对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涉及土地利用协调问题做了详细分析和阐述,得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及园区用地功能分区及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