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丙泊酚,氯氨酮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摘除术的患儿60例,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年龄4~7岁,随机分为三组,即七氟醚加氯氨酮单次给药组(K组),七氟醚加丙泊酚单次给药组(P组),七氟醚对照组(S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儿入室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1mg·kg-1,入室后常规监测无创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七氟醚吸入诱导,睫毛反射消失后开放静脉通路,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5mg·kg-1、芬太尼4μg·kg- 1和维库溴铵0. 1 mg·kg-1后行气管插管,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0分钟K组、P组、S组分别静注氯氨酮0.25mg·kg-1,丙泊酚1mg·kg-1和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PACU的停留时间,测定拔管前三组患儿镇静评分(Comfort评分),观察拔管后1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七个时段三组患儿躁动(五级躁动评分≥4分者)的发生率,同时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术后低氧血症、反流误吸等不良反应。结果:P组与K组比较,两组拔管后各时段躁动(躁动评分≥4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P组、K组在拔管后10 min、15 min、20 min、25 min等时段躁动发生率与S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而其中拔管后10 min、15 min时P组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Comfort评分:三组患儿镇静满意率的组间比较:K组、P组、S组的镇静满意率分别为50%、80%、25% , K组、P组与S组分别比较镇静满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其中P组的镇静满意率明显高于S组( P < 0.01) ,K组与P组比较镇静满意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组患儿镇静不足率的组间比较:三组患儿镇静不足率的组间比较:K组、P组、S组的镇静不足率分别为35%、10%、70%,K组、P组与S组分别比较镇静不足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其中P组的镇静不足率明显低于S组( P < 0.01) ,K组与P组比较,镇静不足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K组、P组与S组比较PACU的停留时间明显减少( P < 0.01),P组与K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手术结束前10分钟静注氯氨酮0.25 mg·kg-1或丙泊酚1mg·kg-1,能有效减少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拔管时间、术后低氧血症、恶心呕吐、反流误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