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上海电视节的品牌建构与国际化发展路径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pan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广播电视业对节目交换、交流活动的探索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电视节目交流周等形式出现,其中上海电视节则发源于此,为在1986年举行了第一届名为“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的活动。几十余年来的发展已让包括上海电视节等在内的一批国内电视节在各个主体板块上,包括评奖(票选)、论坛(研讨会)、节目交易展和设备技术展、其他各类主题活动等一系列方而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节活动的总体规模、交易展的参展商数量、获奖节目评选的可信力和权威性、活动在业内和大众中的知晓度、鲜明各异的电视节理念,更为重要的是,与全球传媒产业市场的紧密关联度——这些都构成了电视节这种特定的文化交流活动形式的国际化定义。在当今传媒发展格局和全球化媒体交流的背景下,国内电视节如何做出自身品牌影响力、在国际电视交流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强有力声音服务于我国文化对外融合和传播,是一个未有提出但却迫切需要给出解决路径的课题。上海电视节是国内电视节或类似电视交流活动、电视交易市场发展的一个范例,应该说这个范例在一定程度上是较为成熟并具有代表意义的。上海电视节的主体板块在设置上如何更好地打破惯有思路,如何与四川电视节等其他国内电视节差异化定位,需要建设的品牌核心精神和国际化发展路径,都是本文重点思考的方向。通过对上海电视节从1986年到2011年一共十余届的历史发展和演化的脉络中,分析其有序或无序的调整,以及这种调整背后折射出的活动组织者的意图方向和这种调整带来的实际利弊,纵向梳理其自身板块、办节理念和品牌建设思路的演化,同时结合国内外其他电视节的横向介绍和比较,本文试图描述出上海电视节的品牌建构和国际化发展路径,在上海电视节的权威性、国际性、专业性、公众性上进行深度解构,探讨电视节这一文化交流活动继续发展的核心元素,重视电视节所代表的日益加快的媒体产业化进程,引向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索和合理化建议。
其他文献
2004年,CEPA协议正式实施,利好政策之下香港电影却遭遇冰河期。2005年,内地香港合拍片以救市为目标迅猛发展。2005年至今,内地香港合拍片在徘徊与摸索中前进,逐渐成为华语电影最强
壮族独具特色的民歌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壮族民歌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抢救、保护与发展工作成为当务之急。传播是文化的本质,原生态壮族民歌
期刊
作为Web2.0的典型性应用,微博的出现丰富了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利用手机终端、电脑登录等方式在微博上发表140字以内的日常生活信息,还可以通过微博参与讨论公共话
新闻自由作为第四权力和公民监督工具,具有一切为现代文明国家认可的民主基石。和每种自由一样,在共享新闻自由时也会出现故意或不知不觉地滥用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需要压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信息的买方市场形成,广告市场也面临分流,媒体传统的“发行+广告”盈利模式遭遇发展瓶颈。在此形势下,一种以媒体影响力为核心,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