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1862-1910)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更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对于其作品幽默风趣的语言,出人意表的结局,透视人间百态的主题等,国内外的评论家及文学爱好者们从批判现实主义、结构主义等角度都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把欧·亨利的作品与《圣经》联系起来做系统研究的为数不多。本文将以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为理论依据,以欧·亨利若干短篇小说为文本研究对象,从人物、主题、叙事结构等方面着力挖掘欧·亨利作品中的圣经原型,从而进一步了解作家的宗教思想和人文关怀情结。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1912-1991)。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弗莱把整部西方文学发展史描述为原型象征意象不断置换更替的,有规律的演进过程。弗莱所谓的“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较稳定的结构单位,它们以意象、主题、人物等多种形态,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多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主角,虽然故事迥异,但大都表现了人物的“人心向善”。细细推敲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物背后都有其原型。《麦琪的礼物》中身负家庭重担的吉姆就是受难中的耶稣基督的化身;《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中的雷德勒可称之为仁爱耶稣的代表;《最后的常青藤》中的老画家贝尔曼集中体现了耶稣的牺牲精神。而从《心与手》当中警官的言行,我们可以挖掘出替罪羊的原型;《命运之路》中三条不同的道路殊途同归,则向我们讲述了“死亡”和“失乐园”这两个永恒的圣经文学主题;《提线木偶》中既是医生又是小偷的詹姆斯,从堕落到悔悟到救赎,其故事叙述结构的原型恰是圣经的U型叙事结构。《警察与赞美诗》更是从题目本身就有圣经的痕迹。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欧·亨利对于基督教的赞美和希望宗教拯救世人的美好愿望。本篇论文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出发,从人物塑造、主题、结构三方面分析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作品及其圣经原型,并得出结论:不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欧·亨利的小说中的确多次运用了圣经原型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品主题,架设故事结构。这再一次证明了《圣经》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深厚影响力。另一方面,欧·亨利在赞美平凡小人物的同时,也对现实生活表达了悲观和失望。如同他在《麦琪的礼物》中的感叹,“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这说明出身平民、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欧·亨利,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愤懑于法律的不公平,却苦苦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只能寄希望于宗教对世人的感染力。这也是他生活背景和所处时代、阶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