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8年至现在,我国的编辑出版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为出版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在形势喜人的现象背后,也存在着内在危机和不足之处。本文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1998年以来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因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点的设置很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受篇幅和调查条件的限制,本文对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教育未作研究与评价),有选择性地介绍了我国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的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建设情况。基于现在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设置落后于时代,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等现状和问题,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要求,以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阐述自己的见解,以期对处于改革重构时期的出版业有所裨益,对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下一步改革与发展稍尽绵薄之力,这是本论文的主旨所在。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概况这是全文的总起部分。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和河南大学文学院招收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编辑学、出版学等。此后的近十年,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呈方兴未艾之势,到2007年9月为止,全国已有40余所高校招收该专业研究生。本部分对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端和发展作全面的回顾和梳理,对招收该专业研究生的高校进行总体情况介绍。第二部分对学科定位的探讨本部分探讨了编辑学、出版学、传播学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将编辑出版学列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专业目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课程设置状况本部分在对相关高校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应当科学设置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体系上要有相对完整性,突出前沿性,明确层次性,强调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第四部分教师队伍建设本部分在对编辑出版专业教师队伍调查的基础上,鉴于目前实际情况,建议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例如,聘请业界精英担任兼职教授等措施增强教师队伍力量。第五部分教学模式状况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建议采用“席明纳”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时间比重,形成以“课题制”为主线的课外学习方式,同时,参加诸如“学术沙龙”、“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对于提升研究生素质都是重要的途径。第六部分生源与就业情况分析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分析本专业的生源与就业情况。本文认为可以适当增加招收在职攻读硕士生数量,这样既可以满足出版业从业人员对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需要,又可以保持出版业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性,促进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第七部分对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本文认为,发展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协作模式)将有效满足编辑出版专业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