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8年4月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宣布成立之后,公募基金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产品品类已在中国历经了20多个年限。在这20多年中,拥有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的机构从最老的“老十家”发展至一百余家。截止2019年,公募基金管理资产合计已达13万亿元。可以说公募基金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募基金直接面向广大投资者公开募集,监管严格,基金管理人的恰当投资管理合理缩小了投资回撤,相对于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证券,基金管理人的专业操作为广大投资者实现了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博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故现在公募基金已日趋成为广大投资者投资二级市场的首选。
当下市场公募基金品种繁多,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如何挑选一只合适自己的公募基金来完成自己的投资目标已成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对于公募基金的挑选主要依靠一些公开信息,如基金管理人简介、基金经理履历、基金历史净值、基金投资范围、风控措施、经披露的持仓信息等。该类信息除过往持仓信息与历史净值之外均较为主观,持仓信息与历史净值又仅能支持过去的投资业绩,无法为将来的投资收益提供保证。站在广大投资者的角度上看,一个完整年度过去,往往只能看到一只自己从来没关心过的基金勇夺收益榜第一,而自己重仓的基金却表现平平,甚至输给了无风险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寻找到一两个恰当的量化指标以帮助自己挑选基金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在现在的市场中,有一部分基金投资者偏向于投资规模较大的基金,他们认为大规模的基金在市场中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抱团可以获取超额收益。同时也有很多投资者依靠自己在基金公司内部的消息,专门投资于机构定制产品或者有大量基金公司员工跟投或基金管理人跟投的产品,他们认为专业机构的眼光一定会比自己的挑选来得更有效。由此引发问题,对于一只公募基金来说,基金的规模是否与基金的业绩存在线性关系?基金投资者的构成是否可以成为一只基金将获得较好业绩的量化标志?
本文以股票型基金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初已成立且2018年末依旧存续的152只股票型公募基金作为研究样本,分别获取了样本基金从2015年初到2018年末的净值数据、规模数据、投资者比例。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议题分为基金规模与基金收益的关系与特殊投资者比例与基金收益的关系。
在研究规模与收益的实证研究中,将152只基金按年度分类并将基金规模按大小进行排序,排序之后将每年的152个样本分为四类:微型(1个亿以下)、小型(1至5个亿)、中型(5至20个亿)、大型(20个亿以上)。在分类完成之后,分别计算类内的当年平均收益与未跑赢无风险利率基金的比例,将四年的四组数据进行分类比较以获取初步研究结果。然后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与回归测试研究每年的收益是否与规模相关
在研究特殊投资者比例的关系中,分别将机构投资者比例、员工跟投比例、基金管理人跟投比例作为研究因子。将152只基金按年度分类并将三个因子即机构投资者比例、员工跟投比例、基金管理人跟投比例按大小进行排序,排序之后将每年的152个样本分为四类:机构/管理人/员工无持仓、机构/管理人/员工较小持仓(机构10%以下/管理人2%以下/员工0.1%以下)、机构/管理人/员工中度持仓(机构10%至50%/管理人2%至10%/员工0.1%至0.2%)、机构/管理人/员工重度持仓(机构50%以上/管理人10%以上/员工0.2%以上)。在分类完成之后,分别计算类内的当年平均收益与未跑赢无风险利率基金的比例,将四年的四组数据进行分类比较以获取初步研究结果。然后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研究每年的组内收益与大小分组关系是否显著来验证分类比较的初步研究成果。最后使用多元回归测试验证实际收益与投资者比例的线性关系。
在经过实证研究之后,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是否考虑回撤波动,开放式股票型公募基金收益与委托人组成存在相应线性关系,委托人中机构投资者比例与员工跟投比例越高,基金的收益越高。2.在考虑回撤波动的情况下,开放式股票型公募基金的规模与基金业绩呈反向线性关系;在不考虑回撤波动的情况下,开放式股票型公募基金存在最佳规模,该规模数据具体在5亿左右,且该结论仅适用于与市场上行的情况。3.在不考虑回撤波动的情况下,当股票型公募基金规模小于5亿时,基金规模对于基金收益的影响大于机构投资者与员工跟投比例,当股票型公募基金规模大于5亿时,基金规模对于基金收益的影响小于机构投资者与员工跟投比例,且该结论仅适用于与市场上行的情况。
本文在文末对于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与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基金的思路。
公募基金直接面向广大投资者公开募集,监管严格,基金管理人的恰当投资管理合理缩小了投资回撤,相对于直接投资于二级市场证券,基金管理人的专业操作为广大投资者实现了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博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故现在公募基金已日趋成为广大投资者投资二级市场的首选。
当下市场公募基金品种繁多,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如何挑选一只合适自己的公募基金来完成自己的投资目标已成为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对于公募基金的挑选主要依靠一些公开信息,如基金管理人简介、基金经理履历、基金历史净值、基金投资范围、风控措施、经披露的持仓信息等。该类信息除过往持仓信息与历史净值之外均较为主观,持仓信息与历史净值又仅能支持过去的投资业绩,无法为将来的投资收益提供保证。站在广大投资者的角度上看,一个完整年度过去,往往只能看到一只自己从来没关心过的基金勇夺收益榜第一,而自己重仓的基金却表现平平,甚至输给了无风险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寻找到一两个恰当的量化指标以帮助自己挑选基金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在现在的市场中,有一部分基金投资者偏向于投资规模较大的基金,他们认为大规模的基金在市场中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抱团可以获取超额收益。同时也有很多投资者依靠自己在基金公司内部的消息,专门投资于机构定制产品或者有大量基金公司员工跟投或基金管理人跟投的产品,他们认为专业机构的眼光一定会比自己的挑选来得更有效。由此引发问题,对于一只公募基金来说,基金的规模是否与基金的业绩存在线性关系?基金投资者的构成是否可以成为一只基金将获得较好业绩的量化标志?
本文以股票型基金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初已成立且2018年末依旧存续的152只股票型公募基金作为研究样本,分别获取了样本基金从2015年初到2018年末的净值数据、规模数据、投资者比例。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议题分为基金规模与基金收益的关系与特殊投资者比例与基金收益的关系。
在研究规模与收益的实证研究中,将152只基金按年度分类并将基金规模按大小进行排序,排序之后将每年的152个样本分为四类:微型(1个亿以下)、小型(1至5个亿)、中型(5至20个亿)、大型(20个亿以上)。在分类完成之后,分别计算类内的当年平均收益与未跑赢无风险利率基金的比例,将四年的四组数据进行分类比较以获取初步研究结果。然后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与回归测试研究每年的收益是否与规模相关
在研究特殊投资者比例的关系中,分别将机构投资者比例、员工跟投比例、基金管理人跟投比例作为研究因子。将152只基金按年度分类并将三个因子即机构投资者比例、员工跟投比例、基金管理人跟投比例按大小进行排序,排序之后将每年的152个样本分为四类:机构/管理人/员工无持仓、机构/管理人/员工较小持仓(机构10%以下/管理人2%以下/员工0.1%以下)、机构/管理人/员工中度持仓(机构10%至50%/管理人2%至10%/员工0.1%至0.2%)、机构/管理人/员工重度持仓(机构50%以上/管理人10%以上/员工0.2%以上)。在分类完成之后,分别计算类内的当年平均收益与未跑赢无风险利率基金的比例,将四年的四组数据进行分类比较以获取初步研究结果。然后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研究每年的组内收益与大小分组关系是否显著来验证分类比较的初步研究成果。最后使用多元回归测试验证实际收益与投资者比例的线性关系。
在经过实证研究之后,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是否考虑回撤波动,开放式股票型公募基金收益与委托人组成存在相应线性关系,委托人中机构投资者比例与员工跟投比例越高,基金的收益越高。2.在考虑回撤波动的情况下,开放式股票型公募基金的规模与基金业绩呈反向线性关系;在不考虑回撤波动的情况下,开放式股票型公募基金存在最佳规模,该规模数据具体在5亿左右,且该结论仅适用于与市场上行的情况。3.在不考虑回撤波动的情况下,当股票型公募基金规模小于5亿时,基金规模对于基金收益的影响大于机构投资者与员工跟投比例,当股票型公募基金规模大于5亿时,基金规模对于基金收益的影响小于机构投资者与员工跟投比例,且该结论仅适用于与市场上行的情况。
本文在文末对于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与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基金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