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复杂胫骨平台治疗难度大,并发症高的特点,探讨早期外固定支架联合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将混合现实技术引入胫骨平台骨骼可视化中,验证其定位的精确性。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运用一系列计算机辅助技术,验证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伴有脱位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共两组,分别采用早期跟骨牵引联合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和早期外固定支架联合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骨性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开始负重时间、Rasmussen胫骨平台解剖学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建立经过外固定支架固定的胫骨平台模型,运用根据二维码配准的基于Hololens平台的混合现实技术实现胫骨的三维可视化,并通过在3个模型设计虚拟点,根据术前规划在混合现实环境下进行器械定位,比较虚实两点之间的误差。采用分期策略治疗1例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病例,延期术等待过程中进行虚拟现实手术规划、3D打印辅助下的手术规划,内固定术中运用基于Hololens平台的混合现实技术实现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可视化并指导手术,分析术后结果。结果:34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64月。两组II期手术用时、术后并发症及开始负重时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为外固定支架组优于跟骨牵引组。在骨性愈合时间、关节活动度、Rasmussen胫骨平台解剖评分及HSS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通过胫骨骨模型实验实现了胫骨平台的三维可视化,并可通过实时捕捉二维码信息进行实时的虚实图像匹配融合。将术前设计虚拟点位置与术后实际点的位置比较,结果显示3个模型共54个点,平均位移差为1.54±0.26mm。第2、第3、第4个模型每个模型18个点的平均位移差分别为1.59±0.29mm、1.56±0.31mm、1.48±0.17mm。各个组之间位移差的差值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一系列计算机辅助技术治疗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未出现明显早期并发症。Rasmussen胫骨平台解剖学评分可评为16分。术后8月随访示患者内固定牢固,无失效现象发生。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9分,膝关节无明显内外翻,屈曲可达115°。结论:伴有脱位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外支架固定联合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一种可行的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基于Hololens平台的混合现实技术能够实现胫骨平台的术中三维可视化,并能够较为精准的定位胫骨平台的位置。计算机辅助技术能够提高II期手术的术前规划质量,结合术中的混合现实技术实现骨折的可视化,为临床治疗该种病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辅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