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颈椎病是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颈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通过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来动态观察大鼠颈椎影像学、颈椎间盘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探讨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和IL-10的含量在颈椎退变过程中的变化和意义,为临床颈椎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45只,随机分为术后1月组(10只)、术后3月组(15只)、术后6月组(20只);对照组15只,随机分为术后1月组、术后3月组、术后6月组3组,每组5只。模型组大鼠手术逐层切除全层颈背部肌肉、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破坏大鼠颈椎生理平衡,建立大鼠颈椎动静力失衡模型;对照组大鼠仅切开皮肤后缝合。各组大鼠分别于建模后1月、3月和6月行颈椎X线摄片并分别测量椎间隙及椎间孔大小,同时分别抽取各组大鼠腹腔静脉血,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IL-β、TNF-α和IL-10的含量,最后分别取各组大鼠颈椎间盘行HE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各组结果相互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研究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颈椎X线摄片结果提示椎间隙及椎间孔在造模后3月、6月有不同程度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模型组大鼠颈间盘组织形态学在造模后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变性、增厚,髓核周边组织血管增生等退变征象,甚至部分标本可见髓核缩小甚至被纤维或软骨组织代替。另外,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IL-10含量在造模后1月和3月均较对照组大鼠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结论:通过对大鼠颈椎影像学及颈椎间盘组织形态学的动态观察,证实破坏大鼠颈椎动静力失衡可以诱导大鼠颈椎退变,证明本实验大鼠颈椎动静力失衡退变模型造模成功。另一方面,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IL-10的高表达可能与颈椎退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