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刺属(Trichodorus Cobb,1913)和拟毛刺属(Paratrichodorus Siddiqi,1974)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植物外寄生线虫,可寄生于植物根部,影响根系生长,甚至引起根部生长停滞,导致植物短粗根病。属内的许多种(群体)还是一些植物病毒的传播介体,对许多经济作物如花卉、蔬菜、农作物、果树等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将此类线虫列为检疫对象。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许多种群的形态特征极为相似,仅依赖形态学的分类鉴定费时费力。本研究在对我国13省市植物根围和比利时进境杜鹃上毛刺线虫样品形态学及分子特征比较的基础上,报道了我国毛刺属、拟毛刺属主要种群的形态特征、分布和rDNA分子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国内北京、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南、重庆、浙江、福建、云南、海南和广东等13省市及比利时进境杜鹃等植物根围1546份土壤样品的分离和鉴定发现:6.3%的样品中有毛刺属、拟毛刺属线虫群体;总计在23份样品中发现南京毛刺线虫(T. nanjingensis)群体,在15份样品中发现巴基斯坦毛刺线虫(T. pakistanensis)群体,在31份样品中发现胼胝拟毛刺线虫(P. porosus)群体,在10份样品中发现肾形拟毛刺线虫(P. renifer)群体,在8份样品中发现较小拟毛刺线虫(P. minor)群体,分别占检测到毛刺线虫和拟毛刺线虫种群总数的23.7%、15.5%、40.0%、10.3%和8.2%,表明南京毛刺线虫、巴基斯坦毛刺线虫、胼胝拟毛刺线虫是我国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的优势种群,肾形拟毛刺线虫和较小拟毛刺线虫是我国大陆首次较详细的系统报道。在北京和浙江两省市的果园、桑园、观赏性花木等多年生植物根围分离到多个南京毛刺线虫群体,其中该线虫北京群体检出率占北京样品采集总量的39.1%,表明南京毛刺线虫是北京市多年生植物根围植物寄生线虫优势种。通过对浙江群体与北京群体的形态及测量值比较,我们发现不同地理群体间形态测量值差异很小,但北京美人梅(129)群体和水栒子(088)群体分别有2条、1条雄虫仅具1枚腹中颈乳突。各群体18S RNA区扩增序列与GenBank登陆序列AJ439579、AJ439580相似百分比达到99.2-100.0%。对上述南京毛刺线虫群体rDNA ITS 1区、ITS2区和28S RNA基因中D2D3区序列比较和酶切分析,结果显示三段序列在南京毛刺线虫种内群体间都较为保守。在海南、重庆、云南、福建4省区的甘蔗、龙眼、荔枝等经济作物根围分离到15个巴基斯坦毛刺线虫群体,其中福建福州、厦门、漳州该线虫检出率占三地区样品采集总量的20.6%,福建群体占本研究中巴基斯坦毛刺线虫群体总量的80%,显示巴基斯坦毛刺线虫是福建果园毛刺线虫优势种。本文也是巴基斯坦毛刺线虫在海南和重庆的首次报道。巴基斯坦毛刺线虫雄虫具3枚腹中颈乳突,通常排泄孔位于CP2和CP3之间。但本研究中福建六群体(代码分别为108、109、114、119、121、122)雄虫分别有11.1%、15.4%、14.3%、15.4%、15.4%、23.1%排泄孔位于CP1与CP2之间。各群体18S RNA区序列相似度达到99.3-100.0%,且与GenBank登陆序列AJ439581、AJ439582相似度较高,为98.5-99.3%。对上述巴基斯坦毛刺线虫群体rDNA中ITS1区、ITS2区和28S RNA基因中D2D3区序列比较和酶切分析,结果显示三段序列在巴基斯坦毛刺线虫种内群体间都较为保守。通过对中国(浙江宁波和杭州)、日本及韩国十七群体的形态测量值比较,明确了雪松毛刺线虫雌、雄虫瘤针在种内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变异,可根据瘤针长短将该种分为两组,即长瘤针组和短瘤针组,且在中日韩三国报道的群体中均存在长、短瘤针组线虫。对浙江群体18S RNA区、ITS1区、ITS2区及28S RNA基因中D2D3区扩增产物酶切和测序比较显示四段序列在雪松毛刺线虫种内群体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特征两方面特征记述了毛刺线虫一个新种(Trichodorus n.sp.),该新种模式生境为浙江杭州枇杷根围,在Decraemer与Baujard(1998)的多歧检索表中代码分别为:雌虫D1-C1-L2-K2-A1(2)-B2-E3-F2(1)-G?-H3-I2/3-J1-M1-N1-O1-P1-Q?-R?-S5,雄虫F3-D3-P2-A1(2)-B2-C1-E0-G0-H3-I2-J2-K3-L1-M2/7-N1-05.新种形态与T. tricaulatus较为近似,但雌虫阴道形状、雄虫交合刺形态和长度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多歧检索表中相应代码均不同(雌虫新种为H3,T.tricaulatus为H1;雄虫新种为C1-M2/7,T. tricaulatus为C1/2-M2/7/6)。2.在湖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5省区多种植物根围采集到31个胼胝拟毛刺线虫群体,我们从中选取数个群体密度较大群体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在各群体内均未发现雄虫,而且在雌虫子宫内未见精子。通过各群体18S RNA区扩增片段序列与GenBank登陆序列比较,我们发现胼胝拟毛刺线虫中国群体与GenBank中DQ345524相似百分比为99.7-100.0%,与AJ438059(巴西群体)相似百分比为95.5-96.1%。报道了寄生于浙江杨梅、枫树和月季根部的肾形拟毛刺线虫群体形态和rDNA序列信息,这是肾形拟毛刺线虫在中国大陆的首次报道。通过与天津进出境检疫局截获的比利时杜鹃群体比较,发现中国群体与比利时群体形态、测量值、rDNA序列等信息均相近。从形态学和分子特征等方面对采自中国海南、云南、福建蔬菜和果园根围的8个较小拟毛刺线虫群体进行了详细地记述。通过对上述群体与美国三群体及GenBank登陆AJ438053(葡萄牙)、AJ438054(巴西)、AJ438056(美国)18S RNA区序列比较发现各群体间相似度达到99.1-100.0%。这是较小拟毛刺线虫在中国大陆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的首次较详细的系统报道。3.基于18S RNA基因中部分区段、rDNA-ITS 1区、rDNA-ITS2区和28S RNA基因中D2D3区序列的特征构建了本研究中毛刺属及拟毛刺属线虫不同种群系统发育树。首次报道了雪松毛刺线虫、毛刺属新种及中华胞囊线虫的rDNA信息。4.分别利用NEMF1/18S和A/18S两对引物对垫刃目、滑刃目、矛线目、三矛目94个植物寄生线虫种群18S RNA基因区进行了PCR扩增,用Mega 4软件对所得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引物对A与18S作为上下游引物进行PCR扩增所得片段的序列包含了构建植物寄生线虫系统发育树的较多信息,在以后开展植物线虫系统发育研究中可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