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芋螺属(Conus)大约包含700多种不同的肉食性芋螺(Cone snail).其主要通过向猎物注射毒液来捕杀猎物。每种芋螺的毒液中约包含1000-1900种不同的毒素多肽,因此,总计越有超过500000种芋螺毒素。这些毒素肽分子量小(8-30氨基酸),富含半胱氨酸(Cys),而且氨基酸序列中存在很多翻译后修饰。芋螺毒素肽主要包括两大类:富含二硫键的conotoxin和不含二硫键的小肽。按照芋螺毒素的信号序列和Cys模式,可以将其分为若干超家族:O-,M-,A-,S-,T-,P-,I-按照芋螺毒素的药理学活性,可将这些超家族进一步分类。如:A-超家族(α.、αA-、KA-和p-conotoxins); M-超家族(μ-、Ψ-conotoxins);O-超家族(ω-、μO,、δ-和κ-conotoxins);T-超家族(τ和χ-conotoxins)等等。每种芋螺毒素都有其特异性作用的受体亚基或离子通道。目前,多种芋螺毒素的靶点得到了鉴定,包括:电压门控离子通道亚基、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亚基和G蛋白偶联受体等。因此,芋螺毒素有望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新型工具和治疗疾病的新型药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本论文的目的:研究芋螺毒素LvD2的镇痛活性及其作用靶点。主要通过侧脑室给药、腹腔给药、尾静脉给药,研究LvD2在小鼠热板法及甩尾法生理性疼痛模型和福尔马林实验上的镇痛作用;通过鞘内给药和腹腔给药,研究LvD2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CI)病理性疼痛模型上的镇痛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乙酰胆碱受体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表达体系,进而确定LvD2的作用靶点。实验结果表明芋螺毒素LvD2,通过多种不同的给药途径在多种镇痛模型上都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并确定了其作用靶点为α3β2和α3β4乙酰胆碱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