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通气策略对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手术且术前心肺功能正常的患者60例,男女均可,年龄区间为35岁到70岁,体重指数为18~25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级、II级,且整体手术过程所需气腹时间大于60分钟。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每组样本数为30。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模式,简称P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小潮气量通气模式,简称C组。全部病人自进入手术室后,即开始连接监护仪进行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并且在局部麻醉下行桡动脉穿刺测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至气腹形成前,暂且设定所有病人的通气参数:潮气量(Vt)为8ml/kg,呼吸频率(RR)为12次/min,吸呼比(I:E)为1:2。气腹开始后通气参数设定分别为:C组Vt=6ml/kg,RR=20次/分,I:E=1:1.5;P 组 Vt=6ml/kg,RR=20 次/分,I:E=1:1.5,PEEP=5cmH2O(0.49kpa)。在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5min(T1)、气腹后30min(T2)、气腹后1h(T3)、气管导管拔出后10min(T4)五个时间点记录每位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于T1-T4四个时间点记录患者的气道峰压(Pmax)、平均气道压(Pmean),并抽取动脉血样做血气监测,分别将其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02)和氧分压(Pa02)记录在册,同时根据Pa02和PaC02计算出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02)、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等,并于T0、T2、T4时间点分别采集桡动脉血4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浆IL-6、IL-8、IL-10浓度。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情况及各时间点MAP、HR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与T1时相比,两组患者Pmax、Pmean在T2、T3明显上升(P<0.05),而Cdyn明显降低(P<0.05);与C组相比,P组T2、T3时Pmean较高(P<0.05),而Pmax和Cdyn无明显差异(P>0.05)。(3)与T1时相比,两组患者在T2、T3、T4时PH下降,PaCO2升高(P<0.05);与C组比较,P组在T2、T3、T4 时 Pa02较高(P<0.05)。(4)与 T1 时相比,两组 T4 时 PA-aDO2、OI下降显著(P<0.05);同C组对照,P组T2、T3、T4时OI升高,PA-aD02、RI 均下降(P<0.05)。(5)与 TO 时比较,T2、T4 时两组患者 IL-6、IL-8、IL-10的浓度均升高(P<0.05);与C组相比,P组在T2、T4时IL-6、IL-8水平较低,IL-10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前无心肺功能疾病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相比单纯小潮气量通气而言,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肺功能,增加通气效率,减轻围术期的炎症反应,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患者的呼吸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