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代以来,关于诗歌的争论在文学界时有发生,无论是沸沸扬扬的“盘峰论剑”,还是“梨花体”争论,使得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自我定位恍惚不定,然而这时网络传播的迅捷介入,使得诗歌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有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本文正是立足网络传播的独特角度,论述当代诗歌各个层面微妙变化:试图从网络传播对受众心理、诗歌创作主体、语言特征、美学特征、社会功能影响方面,觅求当代诗歌格局流变以及发展趋向,尤其是网络下诗歌自身所氤氲的系列美学“枝叶”,从而为繁杂的当代诗歌找到“存在”的合目的性,为其发展倡行一种精神旨归。本文首先从分析网络传播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入手,提出了受众四大典型心理特征,即匿名心理、自我角色认定心理、游戏心理和主动寻求认同的境域心理。由于在网络世界里,信息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非常模糊,因此,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分析,文章继而阐发出网络传播对诗歌创作主体的影响。表现为:诗歌的匿名创作使诗人放弃了作为主体角色的承担,造成了创作主体的消隐与缺席;在自我角色认定心理和游戏心理的共同驱使下,创作主体言说更加自由,表现出了更强烈的迎合受众的写作倾向。创作主体的这些变化,势必会对中国当下诗歌的语言特征、美学特征、社会功能带来影响。概括起来说,本文用“通俗性”、“叙述性”、“体验性”阐述了网络传播对诗歌语言特征的影响。通过典型诗歌的例证,文章详尽地陈述了诗歌语汇的简单易懂、客观平静、本真呈现的状态,并深刻分析了这种语言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其积极因素和现实局限。在分析网络传播对诗歌美学特征的影响时,本文分析了诗歌中潜藏的“超主客关系”的、将生活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后审美主义”,敏锐地捕捉到了荒诞中的理性重塑和“崇高”的失宠和解构,并以此提出了对中国当代诗歌美学建构的思考和见解。即诗言志、诗歌表达主体对世界的真诚和感受的本质没有改变,诗人应当更积极地去享受网络传播所带来的自由与宽容的语境,促成诗歌的大众化和民间化,使失落已久的诗歌人文亲和力重新展现出来,促成审美情趣的本体回归。文章还从“促进人性解放”、“扩大生活民主”、“传承文化薪火”、“纸媒诗歌边缘化”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传播对诗歌功能的影响。网络媒介的加入,并没有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成正面对持的紧张,它成为一种融入我们生活体验之中的内流的、更广泛的、更深刻地存在。网络传播对于改观当代诗歌的境遇是意味深远的,尽管,我们不时地叨怨泛网络化写作正在曲解和异形这个世界的真实,但我们却不可否认网络传播更具有强大的推动性。这便是研究网络传播对中国诗歌发展影响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