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影响下的中国诗歌发展趋向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mm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代以来,关于诗歌的争论在文学界时有发生,无论是沸沸扬扬的“盘峰论剑”,还是“梨花体”争论,使得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自我定位恍惚不定,然而这时网络传播的迅捷介入,使得诗歌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有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本文正是立足网络传播的独特角度,论述当代诗歌各个层面微妙变化:试图从网络传播对受众心理、诗歌创作主体、语言特征、美学特征、社会功能影响方面,觅求当代诗歌格局流变以及发展趋向,尤其是网络下诗歌自身所氤氲的系列美学“枝叶”,从而为繁杂的当代诗歌找到“存在”的合目的性,为其发展倡行一种精神旨归。本文首先从分析网络传播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入手,提出了受众四大典型心理特征,即匿名心理、自我角色认定心理、游戏心理和主动寻求认同的境域心理。由于在网络世界里,信息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非常模糊,因此,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分析,文章继而阐发出网络传播对诗歌创作主体的影响。表现为:诗歌的匿名创作使诗人放弃了作为主体角色的承担,造成了创作主体的消隐与缺席;在自我角色认定心理和游戏心理的共同驱使下,创作主体言说更加自由,表现出了更强烈的迎合受众的写作倾向。创作主体的这些变化,势必会对中国当下诗歌的语言特征、美学特征、社会功能带来影响。概括起来说,本文用“通俗性”、“叙述性”、“体验性”阐述了网络传播对诗歌语言特征的影响。通过典型诗歌的例证,文章详尽地陈述了诗歌语汇的简单易懂、客观平静、本真呈现的状态,并深刻分析了这种语言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其积极因素和现实局限。在分析网络传播对诗歌美学特征的影响时,本文分析了诗歌中潜藏的“超主客关系”的、将生活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后审美主义”,敏锐地捕捉到了荒诞中的理性重塑和“崇高”的失宠和解构,并以此提出了对中国当代诗歌美学建构的思考和见解。即诗言志、诗歌表达主体对世界的真诚和感受的本质没有改变,诗人应当更积极地去享受网络传播所带来的自由与宽容的语境,促成诗歌的大众化和民间化,使失落已久的诗歌人文亲和力重新展现出来,促成审美情趣的本体回归。文章还从“促进人性解放”、“扩大生活民主”、“传承文化薪火”、“纸媒诗歌边缘化”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传播对诗歌功能的影响。网络媒介的加入,并没有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成正面对持的紧张,它成为一种融入我们生活体验之中的内流的、更广泛的、更深刻地存在。网络传播对于改观当代诗歌的境遇是意味深远的,尽管,我们不时地叨怨泛网络化写作正在曲解和异形这个世界的真实,但我们却不可否认网络传播更具有强大的推动性。这便是研究网络传播对中国诗歌发展影响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设备控制系统作为自动化码头重要的生产系统之一,接收码头操作系统的调派指令,控制自动化设备执行指令,并反馈设备和指令执行状态。设备控制系统应具有综合控制和协调不同种
[目的]探讨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等的致病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儿血清吸入性及食入性共20项过敏
<正>一、试问:现状何为教材是教与学共用的文本,是教师、学生沟通与对话的平台。教材提供了知识内容、思路方法与数学思想,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范例。
英美哥特式小说以其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独特性而产生了陌生化效应。故事上,哥特式小说从不同视角观察和揭露残酷的现实,包括爱伦坡为代表的纯粹的哥特式风格小说、霍桑为
作为一种由新闻和散文共同孕育而成的文体,报告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干预性和社会批判性,这一点在揭露社会问题、批判社会现实的新时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身上得到了最充分最鲜明
“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呈现的流浪意识,因其作为现代意识的一种而值得关注。其“现代性”的历史渊源可远溯至晚清以来之“中国问题”的产生,近则与“新时期”以来中国特定
分析了深圳市在"水缸式"的水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主要水库流域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是缓解当前矛盾的有效手段,初步探讨了实施生态补偿的对策与措施。
这次台湾女性影展分为了六个主题,从不同方向对女性电影所能表现出来的社会议题和多元价值进行了探索。
对某型飞机在1986年至2004年发生的387例燃油系统故障类型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泵类故障占主导地位。对泵发生故障的类型进行了分类,总结出泵类故障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泵的速度改
“80后”写作是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出现的一个新的文学、文化现象,虽然出现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其展现的文学、文化影响力无疑表明了“80后”写作的艺术价值和成为新的学术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