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胆汁中有两种不同来源的β-葡萄糖醛酸酶(β-G):内源性β-G和外源性β-G。两者均可以水解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BDG)为游离胆红素(UCB),后者是胆石的主要成分之一。目前普遍认为β-G在胆管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组别胆囊胆汁中的β-G活性、总胆红素浓度(TB)、UCB浓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探讨β-G是否影响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并分析内、外源性β-G在结石形成中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3年10月-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囊及其胆汁,根据病理报告分为胆囊息肉组(PO)和胆囊结石组;后者再根据病理及临床分为慢性炎症合并结石组(CⅠ)和急性炎症合并结石组(AⅠ)。PO组:共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范围30-71岁。CⅠ组:共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范围28-72岁。AⅠ组:共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范围32-68岁。全部患者排除恶性肿瘤及各型肝炎。CⅠ组的病理切片表现为炎症细胞以淋巴、单核细胞为主;AⅠ组则主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且在临床上有急性胆囊炎症状、体征,术中也证实胆囊急性炎症明显。收集的胆汁标本检测TB、UCB以及内、外源性β-G活性;收集的胆囊结石进行化学分类;术中取胆囊底部组织一块,行HE染色,并确定胆囊病理类型;计算内、外源性β-G活性总值以及UCB/TB,其结果作为统计指标进行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肝肾功能资料,与上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PO、CⅠ和AⅠ三组之间的β-G活性总值、内源性β-G活性、外源性β-G活性、TB浓度以及UCB/TB有差异(P<0.05),三组之间UCB浓度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CⅠ组与PO组相比,胆汁中内、外源性β-G活性、β-G活性总值以及UCB/TB显著增高(P<0.05),TB浓度显著降低(P<0.05);两组之间UCB浓度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AⅠ组与CⅠ组相比,胆汁中内、外源性β-G活性、β-G活性总值显著增高(P<0.05);TB浓度显著降低(P<0.05);两组之间UCB浓度以及UCB/TB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由于存在感染,内、外源性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卜G的活性均显著增高(尸<0.05),并且,内、外源性p一G活性与p一G活性总值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本研究组所有的结石均为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与p一G活性总值以及内、外源性p一G活性均呈正相关。结论在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中,存在病理性增多的p一G。因为存在感染,内、外源性p一G的活性均显著升高并呈正相关;p一G的水解作用致使胆汁中TB浓度下降;UCB浓度也呈下降趋势。患者的ALT与p一G活性相关,此结果是肝脏在炎症情况下的生理性反应。总之,p一G加速BDG水解并生成大量UCB,后者通过相关机制促进胆石形成。p一G对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