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资源逐渐减少、分布不均匀、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青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青海东部地区生态安全。而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核心,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蓄水库、碳贮库和能源库,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基于“3S”技术,获取黄土丘陵区水源涵养林资源信息,结合区域水源涵养林分布状况特征,选取11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不同林分类型枯枝落物层的蓄积量和持水性能,以及林下土壤层的持水性能和养分含量,运用截留法估算区域水源涵养量。基于以上林分类型水文功能参数测定结果,结合各林分类型的面积,区域水源涵养林涵养水源总量为3.02亿t。利用替代工程法和支付意愿法,核算其涵养水源效益为14.61亿元。
研究结果表明:
(1)枯枝落物层的水文功能
各林分类型,枯枝落物不同层次的厚度和蓄积量大小呈现相同规律,半分解层大于未分解层。各植被类型,枯枝落物层的蓄积量大小顺序为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而其平均厚度却是阔叶林(7.65cm)>混交林(5.53cm)>针叶林(4.11cm)。
各林分类型,枯枝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范围在94.02%~372.39%之间,是自然含水率的1.29~5.26倍。不同植被类型,枯枝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呈现的规律是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分析其持水量,最大持水量顺序是混交林(1.53mm)>阔叶林(1.34mm)>针叶林(1.24mm);有效持水量顺序是阔叶林(0.71mm)>混交林(0.68mm)>针叶林(0.63mm)。
(2)土壤层的水文功能
各林分类型,土壤表层(0~20cm)的容重范围在0.70~1.36g/cm3之间,总孔隙度范围在51.60%~67.09%之间。不同植被类型,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相同规律,平均大小依次是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荒山荒坡,这与枯枝落物层蓄积量大小呈现相同的规律。
各林分类型,土层深度在0~20cm处,非毛管孔隙度范围为3.06%~14.11%,平均值为8.80%;土层深度在20~40cm处,非毛管孔隙度范围为1.33%~13.33%,平均值为7.28%;土层深度在40~60cm处,非毛管孔隙度范围为0.81~12.84%,平均值为6.24%。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大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三层采样深度的非毛管孔隙度的平均值范围在1.98%~13.43%之间,其中混交林的非毛管孔隙度最大,其次是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而荒山荒坡的非毛管孔隙度最小。土壤有效持水量范围在11.86~80.56mm之间,混交林的有效持水量最大,是荒山荒坡的6.8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有效持水量大小为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荒山荒坡。
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全养分含量中,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总钾含量范围分别为0.38%~6.17%、0.019%~0.309%、0.04%~0.09%和1.35%~2.18%。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范围分别为76.47~382.74ppm、32~14.24ppm和88.63~125ppm。总之,黄土丘陵区水源涵养林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土壤质量较好,有助于改善土壤透水性、蓄水能力和通气性。
(3)水源涵养林蓄水能力
各林分类型的蓄水量范围在128.2~812.4t/hm2之间,荒山荒坡作为对照样地,其蓄水量为118.6t/hm2。各林分类型涵养水源能力大小为混交林>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青杨林>油松>山杨林>白桦林>沙棘>金露梅>柠条>荒山荒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