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eumann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报道了植入型扩张器的临床应用。Radovan则在19世纪70年代开创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技术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研究显示,植入扩张器后,由于异物反应而出现结构上与筋膜类似的扩张包膜;在早期以丰富的细胞成分与较为密集的血管网络为主,而后期则以比较成熟的胶原纤维为主:并分为内层、中央层、过渡层及外层;在移除植入物后的6个月左右如无并发症出现,扩张包膜能被彻底吸收;扩张效应能增强扩张皮瓣的血运和成活长度;扩张包膜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血流量,后者经实验证实能够支持移植皮片的存活。 为了能够直观地了解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情况,我们先后以4只小型猪为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植入扩张器并进行扩张)与对照组(不植入扩张器)。Ⅰ期手术中在小型猪的肉膜下层植入扩张器,注水期结束后,Ⅱ期手术中依次进行颈动、静脉插管、生理盐水灌洗、甲醛固定和乳胶墨汁灌注,并经无水乙醇逐级脱水、水杨酸甲脂透明等等步骤,最终制备成扩张皮肤及扩张包膜血管构筑的透明标本。经过细致对比后可以发现:①扩张后皮肤上的血管数量增多、管径增粗并出现迂曲;②扩张包膜上存在着密集的、增粗的血管网络,相互之间呈树枝状交通;③经过植入扩张器的操作后,原本正常皮肤的垂直供血模式转变为实验组内以斜行血管分支为主的供血模式,血管走行的方向和角度基本与扩张囊的弧度相匹配:④扩张包膜与扩张皮肤上的血管网络之间互相沟通,二者存在密切联系,在扩张囊的周边部分的位置出现分岔,二者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⑤扩张包膜的血管系统与扩张皮肤上的血管网络在血管密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最终,我们认为,扩张包膜是完整的扩张皮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对扩张皮瓣成活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不能简单地分离及去处。 结合制备的动物模型标本及以往的研究结果,设计了“应用带包膜蒂的扩张皮瓣修复局部皮肤缺损”的手术方式,并在临床上应用于76例患者(共145个皮瓣)。该术式的要点是,在扩张器的Ⅱ期手术操作时,当切开到达扩张包膜表面时,沿着扩张包膜与真皮层之间的层次进行锐钝结合的分离操作,在到达事先所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