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城市历史形态的研究,是基于新近刊出的大比例尺巨幅《浙江省垣城厢图》来展开的。该图由于近百年来长期深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鲜为人知,直至近年得以公诸于世,所以在诸多问题上都有待于研究。本文从历史地图学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出发,对其地图方位、地物表现等方面的基本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补充,初步考订出该图是在浙江巡抚梅启照主持下,利用截止于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元年(1875)之间的地籍类资料,在光绪三年至五年之间(1877-1879)组织人员测绘,并于光绪七、八年之际由官书局最终锓版付梓完成的基本史实,以及该图谱系介于《浙江省垣坊巷全图》与《浙江省城图》之间、售卖活动持续于光绪中期至抗战前的基本结论。其次,参考梅原郁《中国近世の都市と文化》(《中国近世之都市和文化》)中所用的经典方法,以《杭州市第一都图》(1931-1934)为底图,对《浙江省垣城厢图》中光绪初年的城市空间形态要素进行分类、统计与复原,并在复原的过程中发现,《浙江省垣城厢图》除旗下营地区缺省以及局部比例失调以外,还存在着湖泊要素简略、信仰要素误标、民居要素缺省的情况,且都与“中空”现象(即三大块空地)有关。最后,在自制《清代杭州府志资料汇编》的基础上,本文以同样的方法复原咸丰末年的《浙江省垣坊厢全图》,并与前述光绪初年的围郭构型、水陆交通、信仰要素和政府机关四项城市空间形态要素进行梳理与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晚清杭州城市的围郭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未遭受太大冲击(2)光绪初年的杭州城市水陆交通干线分别继承了战前“两纵三横”和“三河并立”的基本格局。而在战后除了开挖新开横河以沟通三河外,在城市边缘地带与核心地带还分别存在着小街巷骤然减少,以及沿主干道两侧生长的现象(3)寺观在战后重建恢复的过程中全部沿袭旧有建置,而祠庙则不乏为纪念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死难者而新建者(4)光绪初年的若干政府机构存在临时外迁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杭城的破坏及影响,似乎并未给其带来摆脱中国传统城市近乎停滞的发展轨迹的契机。相反,在历经兵燹与磨难之后,杭城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了历史的原点,直到1895年日清《马关条约》的签订,它才真正的开启了其城市近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