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幽门切除术制备大鼠胃十二指肠吻合模型,观察吻合口临近区域的肌电活动以及其对胃液体排空功能的影响,观察吻合口ICC(interstitial cells ofCajal;ICC)再生情况。
方法: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行幽门切除(包含部分胃窦和十二指肠)和胃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吻合口两侧植入浆膜下电极;对照组行假手术并于幽门两侧植入浆膜下电极;分别于术后早期(1~2周)、晚期(12~16周)记录跨吻合口或跨幽门的肌电活动;用放射性核素法评估近端胃、远端胃、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液体排空功能;手术探查评估有无吻合口或幽门梗阻,电镜观察吻合口中的ICC再生情况。
结果:术后早期,实验组和对照组胃肌电频率分别为(0.68±0.17)次/分和(3.08±0.29)次/分(P<0.01),十二指肠慢波频率分别为(2.15±0.56)次/分和(9.72±0.69)次/分(P<0.01),两组均未见跨越吻合口(或幽门)的慢波传导。同时,实验组大鼠胃半排空时间(t1/2)为13.9分钟,30分钟胃内核素残留率为17.0%,对照组大鼠t1/2为14.1分钟,30分钟胃内核素残留率为23.0%,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晚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胃肌电频率分别为(8.32±0.52)次/分和(2.78±0.24)次/分(P<0.01),十二指肠肌电频率分别为(9.41±0.53)次/分和(9.42±0.48)次/分(P>0.05),对照组无跨越幽门的慢波传导,实验组十二指肠的慢波通过吻合口向胃传导,亦可见到胃慢波通过吻合口向十二指肠的传导。与正常组对比,实验组大鼠出现延迟的全胃排空(t1/216.1 vs.11.0分钟;30分钟胃内核素残留率50% vs.11%;P<0.01)和远端胃排空(t1/220.0分vs.13.8分;30分钟胃内核素残留率27.1%vs.16.0%;P<0.01);但近端胃排空(t1/214.8分vs.14.9分;30分钟胃内核素残留率15.2%vs.15.0%;P>0.05)和十二指肠球部排空与正常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次手术探查未见吻合口梗阻。正常大鼠幽门区超微结构显示幽门区缺乏ICC,而吻合口区存在明显的超微结构紊乱,紊乱的结构中可见增生的ICC。
结论:胃十二指肠吻合口区域再生的ICC将胃和十二指肠这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起搏系统“相互沟通”,具有起搏频率优势的十二指肠慢波逆行传导入胃,逆行传导的高频慢波引起胃窦区“胃动过速”,基于这种反常的肌电活动异常导致胃窦收缩异常,进而导致延迟的胃排空。胃排空异常主要表现为远端胃窦的排空延迟,而近端胃排空和十二指肠球部排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