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蒽环类药物(anthracycline)是一类对造血系统和实体肿瘤具有高效作用的抗癌药物,在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心脏毒性,并且一旦产生,常不可逆转。随着心脏毒性的进展,心肌细胞逐渐出现水肿、变性、溶解、纤维化,最终发生为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并引起各种类型的严重的心律失常,临床上常发生引起左室功能障碍的相应临床表现且与药物累积量密切相关,一旦发生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对于患者生命安全潜在的生命危险,同时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困扰。长期以来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限制着这类药物的应用,新的靶向药物及其与蒽环类药物联用时出现的更加显著的心脏毒性,因此早期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心动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方法对评估这些药物对心脏功能方面的影响,是目前可靠、实用的办法。但仅对于检测出现明显临床表现或严重心脏损害时能够提供依据。超声心动图不仅测量本身具有变异性和判定标准不统一,且对于发生心肌损伤早期敏感性相对缺乏;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程度、时间窗尚无明确定论。故目前对应用蒽环类药物患者的心功能监控方法及预防应对的策略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尤其对于心肌损伤早期具有预测价值的监测手段尚无明确研究。本课题将对于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与心肌损伤早期是否具有预测价值做进一步论证及探讨。观察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后心电图Q-T间期离散、心脏超声的变化,以早期发现、预测蒽环类化疗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从而为应用含有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的患者提供更安全、经济、便捷、有效的预测手段,以尽量减少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提高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且化疗方案中均存在蒽环类药物表阿霉素者共31例,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Kamofsky评分均≥60分,预计生存期≥6个月,既往无高血压或心脏病史,既往未使用过蒽环类药物和(或)纵隔放疗。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正常者入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68岁,中位年龄48岁。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包括FEC、EC、TEC、EC-T方案,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等辅助药物的用法基本相同。表阿霉素剂量为(75mg/m2),进行2-6个周期,不能于我院进行连续性治疗;治疗期间发生严重的心脏毒性表现,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治疗期间发生除循环系统外其他系统的严重并发症或损伤者不进入统计分析。随患者化疗进行体内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不同,动态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心脏超声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是否出现新发的心律失常、活动耐力下降、甚至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表现,同时分析Q-T间期离散度变化、左心室大小变化、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变化是否与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相关。全部入选31例患者中除2例脱落外,对29例患者进行了心电图的动态监测,其中8例患者每次应用化疗药物前均进行心脏超声的评价,余下21例未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或未坚持每周期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率(FS)、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的变化。试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较化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较化疗前轻度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左室射血分数较化疗前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药物对心肌损伤的评价指标中,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心脏超声的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更为敏感,存在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通过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从而能及早在心肌损伤亚临床阶段发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