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世纪以来,全球经常账户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逆差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顺差的持续性失衡。这既对全球稳定增长造成了威胁,也对现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认为,全球化冲击下的功能性收入分配结构变动是导致全球失衡的重要原因,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收入分配结构对经常账户的作用机制。在理论模型方面,本文首先基于卡莱茨基收入分配-有效需求理论,推导了收入分配对经常账户的一般传导机制。模型显示:相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对经常账户占比的作用方向并不确定,与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关;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会下降,而经常账户改善;要调整经常账户余额,可通过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垄断程度,以及原料成本与工资的比例,调节收入分配结构来实现。其次,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解释南北国家间巨大的储蓄差异,我们发现这种差异不仅仅源自总体收入水平的差别,更与社会保障体制、金融市场制度等制度因素密切相关,而这直接影响经常账户的变化。最后,从劳动市场结构的角度对发达国家间经常账户的差异进行逻辑分析,模型显示:存在协商机制的国家,国内核心产业得以维持,在国际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经常账户顺差;而不存在协商机制的国家可能出现产业萎缩、工人失业等问题,经常账户逆差。本文选择19个主要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样本,就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回归结果表明:相对劳动力成本、实际有效汇率、直接投资净流入量都对发达国家的经常账户产生显著影响,相对劳动力成本对发达国家经常账户的作用系数较大;发展中国家的回归结果不太一致: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是影响中国和菲律宾经常账户失衡的主要原因,而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转变对泰国和印尼的经常账户变化起关键作用,马来西亚的经常账户主要受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影响。实证结果也显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新兴国家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可提高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相对劳动力成本增长率与经常账户顺差占比呈正向关系。随着新兴国家相对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下降,政策引导、相对价格等因素对经常账户占比的影响力会更加突出。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当前全球治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全球总需求水平,改善全球性供大于求的结构性扭曲状况。这要求发达国家改变劳动者收入分配下降的趋势,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比重,建立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而在新兴国家,重点应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竞争格局,构造劳动力市场寡头垄断结构。政府则应强化再分配功能,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定收入预期,从而提高消费在总需求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