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和骨髓移植预处理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放射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目前研究认为放射性肺损伤是肺组织受射线照射后,引起组织内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结果。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能起了关键性作用。关于放射性损伤的预防,目前尚无真正有效的措施。放射性肺损伤特别是纤维化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逆的,因此,预防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探讨甲强龙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雄性新西兰兔45只,采用随机表来分组,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单纯照射组(b)和照射加甲强龙组(c),每组15只。a组不给予其它处理,b组于照射开始后第一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1ml/kg/d,连用4周,c组于照射开始后第一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甲强龙注射液,0.4mg/kg /d,连续4周。照射后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采用ELISA方法测量照射前及照射后第1、3、5个月动物血清TGF-β1的含量同时进行CT扫描。于照射后第1、3、5个月断颈处死动物,取出右肺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以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1.观察新西兰兔的呼吸、体重及死亡情况:a组动物体重增加,身体健壮,食欲佳,毛发有光泽。b组动物于照射后2~3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差、呼吸急促、活动减少、饮食减量,呼吸频率增加,照射野内皮毛开始脱落。c组照射2~3周后出现短暂的精神差、活动减少、饮食减量,均好于b组。体重改变:照射1.5个月后,b、c组动物体重明显低于a组,(p<0.001)。b组动物体重明显低于c组(p<0.001)。呼吸频率的改变:a组动物呼吸频率未见改变,b、c组于照射后2周后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显著高于a组(p<0.05)。同期的呼吸频率b组较c组快(p<0.05)。2.CT扫描表现:a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变化。照射后1个月,b组5只接受CT检查的新西兰兔中有3只出现片状毛玻璃样改变,同期c组有2只。照射后3个月,b组有4只出现照射野片状高密度影,c组有2只,但范围均小于b组。照射后5个月,b组全部出现照射野内大片的纤维化高密度病灶,同期c组均表现为照射野散在的片状高密度影,范围及程度均小于同期的b组。3.病理形态学改变:3.1大体情况:新西兰兔于照射3周后,照射野内皮毛开始脱落,毛逐渐稀疏,持续至20周。照射后1个月:a、b、c三组动物的肺组织,肉眼观察均为粉白色。照射后3个月:a组动物双肺呈粉白色。b组、c组动物解剖后肉眼可见照射野呈暗红色,并有点状出血点。c组均少于b组。照射后5个月:a组动物双肺均为粉白色,未见特殊病灶,b组动物于解剖后肉眼可见肺组织表明出现点片状白色病灶,c组动物的肺组织白色病灶比b组少。3.2光镜所见:照射1个月后肺组织表现为渗出、出血、水肿、肺泡上皮细胞脱落等急性炎症反应,三组中以b组病变最重。照射3个月后急性炎症表现消失,出现成纤维细胞的大量增生,具体表现为间质细胞数增多、肺泡壁增厚、成纤维细胞数增多、血管数减少。以b组最为明显。照射5个月时,肺组织纤维化明显,间质结构消失代之以纤维和胶原组织,肺泡腔狭窄,毛细血管壁增厚,以b组最为明显。4.免疫组化结果:照射后1个月、3个月、5个月,单纯照射组的阳性细胞数较其它两组明显增高( P < 0.01) ,尤以1个月时最明显。照射+甲强龙组的细胞数则介于两者之间,但仍然显著低于单纯照射组( P < 0.01)。5、TGF-β1蛋白含量测定结果:a组TGF-β1含量1—5个月没有明显差异; 3个月时,TGF-β1含量b组明显高于c组(P<0.05);c组明显高于a组(P<0.05),5个月时,TGF-β1含量b组明显高于c组(P<0.05);c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1、分次大剂量照射新西兰兔肺组织可以成功建立放射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临床放射治疗所致的放射性肺损伤的动态变化及药物早期干预作用是可行和可靠的。2、甲强龙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免疫及抗炎作用,同时抑制TGF-β1的表达,从而减轻了放射性肺损伤的炎症反应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形成。3、甲强龙注射液减轻了新西兰兔放射性肺损伤的程度,对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