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NIPAM水凝胶微球最常用的合成方法为沉淀聚合,但是对于各种反应条件对微球的影响并没有系统的研究过,微球的形成机理也很少有文献报道。本文在不同的搅拌速度、温度、引发剂的用量、交联剂的用量和反应物的浓度下合成了不同的PNIPAM水凝胶微球,研究了上述条件对微球的影响,并研究了微球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低温两阶段合成PNIPAM的水凝胶微球的方法,并将带有双键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引入PNIPAM水凝胶微球中,为引入不耐高温的生物分子(例如:蛋白质、抗原、抗体等)奠定实验基础。在高温条件下,搅拌速度影响微球粒径的均一性,速度越快均一性越差,在200 r/min时能得到均一性较好的微球;随着温度的升高合成的微球的平均粒径逐渐变小,但是微球的均一性下降;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微球的平均粒径先变大后变小,其均一性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微球的粒径逐渐变小,微球的密度逐渐变大;使用不同浓度的NIPAM单体合成了350 nm ~950 nm范围内的微球,随着单体浓度的变大,微球的平均粒径也逐渐变大,而且微球的密度也逐渐变大;微球的形成过程是微球粒径逐渐长大和微球密度逐渐变大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采用高、低温两阶段的方法,在不同高温反应时间下合成了400 nm~600 nm的PNIPAM的水凝胶微球。将带有双键的BSA引入微球中,并讨论了不同用量的BSA对微球的影响,由实验得知随着BSA的增加微球的平均粒径逐渐变大。实验研究了高温和高、低温两阶段两种方法合成的PNIPAM水凝胶微球粒径随温度的变化,先通过目测的方法确定PNIPAM水凝胶微球的LCST在32℃左右,再通过DLS测得微球的平均粒径随温度升高的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