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西地区是我国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及其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但近年的统计发现,随着气候干旱化趋势加重,攀西地区作物受灾和绝收的面积不断增大,旱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此情况下,将已在灾害学与生态学中运用较为成熟的“3S”技术引进到本次攀西地区干旱脆弱性评价研究中,通过对干旱脆弱性专题数据的收集、储存、管理、运算、显示、分析等处理,能够为研究区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基础。在大量阅读分析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与气象数据,综合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对攀西地区干旱环境进行遥感调查与监测,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地区相关自然地理数据,根据科学评价原则,基于AHP-熵值法组合模型对该地区2008年至2012年干旱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气象数据与遥感数据的干旱时空特征分析。基于攀西地区气象站点2008-2012年逐月降水数据,分析各个站点的降水变化特征及趋势;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在干旱分析中的优势,并依据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将SPI划分为5个等级,对研究区整体及分站点的干旱情况进行分析;以2008-2012年攀西地区标准化的NDVI和LST遥感数据为基础,在ENVI环境下,使用IDL语言编程,输出逐月的NDVI-LST特征空间散点图,确定干、湿边方程参数,实现研究区基于像元的逐月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反演,并用土壤墒情数据进行验证,以得到攀西地区干旱分布的空间特征。(2)构建攀西地区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攀西地区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从自然潜在脆弱和人为干扰脆弱两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TVDI、SPI、土壤可蚀性(K值)、高程、河网密度、有效灌溉面积、植被覆盖、城市供水总量和土地利用共9个指标,构建研究区干旱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熵值法组合模型得到指标主观与客观权重,结合博弈论法确定各指标的综合权重,计算得到研究区干旱脆弱性评价结果,并引入TOPSIS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潜在、微度、轻度、中度、重度5个等级划分,最终得到攀西地区干旱脆弱性时空分布结果。(3)攀西地区干旱脆弱性时空变化及影响分析。通过对不同年份的干旱脆弱性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动态变化分析,得到基于像元的干旱脆弱性相对变化。对评价结果和各指标进行空间位置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研究区干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对评价结果与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做相关性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基于以上结果对研究区进行干旱脆弱性分区,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治理建议,为研究区干旱环境的认识以及旱灾的预警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