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室在筛选抗HIV-1病毒中药过程中,发现丹参水提取物具有抗艾滋病病毒(HIV)的作用,体外能抑制HIV整合酶和逆转录酶活性,在细胞培养内可抑制细胞病变和齐多夫定(AZT)耐药病毒株的P24抗原表达。后来对鼠尾草属的不同品种抗HIV活性进行了筛选,发现在这些品种当中,滇丹参的水提物抗HIV活性最好。本文以滇丹参根为原料,对其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抗HIV活性和药材质量控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滇丹参抗HIV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从滇丹参干燥根的水提物中,通过Diaion HP20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凝胶、ODS等柱层析,共分离到40个单体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及光谱分析(如UV、IR、NMR、MS)等手段,鉴定了31个化合物结构,其中多酚类化合物25个,1个脂肪酸,1个三萜,2个甾体类化合物,3个丹参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5个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迷迭香酸乙酯(ethyl rosmarinate,8)、丹酚酸A乙酯(ethyl salvianolateA,10)、丹酚酸A甲酯(methyl salvianolate A,11)、cis-紫草酸(cis-lithospermic acid,14)和丹酚酸N(salvianolic acid N,24)。2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dehyde,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咖啡酸(caffeic acid,3)、丹参素(R-(+)-β-D-(3,4-dihydroxyphenyl)-lactic acid,4)、阿魏酸(ferulic acid,5)、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6)、迷迭香酸甲酯(methyl rosmarinate,7)、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9)、丹酚酸C(salvianolic acid C,12)、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13)、紫草酸镁盐(magnesium lithospermate,15)、9′-紫草酸甲酯(9′-methyl lithospermate,16)、紫草酸B(lithospermicacid B,17)、紫草酸B镁盐(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18)、9′-紫草酸B甲酯(9′-methyl lithospermate B,19)、9′″-紫草酸B甲酉旨(9′″-methyllithospermate B,20)、9′,9′″-紫草酸B二甲酯(9′,9′″-dimethyl lithospermateB,21)、9′-紫草酸B乙酉旨(9′-ethyl lithospermate B,22)、yunnaneic acid E(23)、正三十二碳脂肪酸(dotriacontanoic acid,25)、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26)、β-谷甾醇(β-sitosterol,27)、胡萝卜苷(daucosterol,28)、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29)、丹参酮Ⅰ(tanshinoneⅠ,30)和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31)。化合物1-5、7、9、12、16-22、25-28共19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2.测定了多酚类化合物的抗HIV活性。ELISA检测方法测定化合物抑制HIV-1整合酶(integrase,IN)活性,计算IC50;3H标记检测方法测定化合物抑制HIV-1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RT)活性,计算IC50;MTT染色法测定化合物在MT-4细胞培养内的毒性和对HIV-1ⅢB病毒株的p24抗原的抑制作用,分别计算IC50,TC50和SI。利用上述体外酶抑制活性和细胞模型实验,对从滇丹参根的水提物中分离到的酚酸类各单体化学成分进行了抗HIV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除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紫草酸B和丹酚酸A已报道具有抗HIV活性外,其它的19个新的和已知的酚酸类化合物均有HIV-1整合酶抑制活性,但对HIV RT抑制效果差,细胞培养内有一定抑制效果。3.建立了滇丹参和正品丹参药材中5个活性酚酸类成分(yunnaneic acid E,迷迭香酸,紫草酸,紫草酸B和丹酚酸A)的HPLC测定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品种和产地的丹参药材进行了含量测定,同时比较了这5个成分在9个不同品种和产地丹参药材中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建立起来的方法快速、精度高,重现性、稳定性和回收率好;在测试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该方法为选择具有更好抗HIV活性的丹参药材,并区分鉴别滇丹参和正品丹参提供了依据。4.考察了温度对丹参药材中两个主要酚酸类成分,紫草酸和紫草酸B的结构稳定性影响。本文通过与对照品的HPLC保留时间比较,并根据酚酸类化合物电喷雾离子质谱特点,利用LC-MS技术分别对紫草酸和紫草酸B在100℃加热7h后的各自转化产物及其转化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常温下两者结构稳定,而高温加热条件下,两者结构都不稳定,转化为其它产物;随加热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紫草酸逐步转化为丹酚酸A、丹酚酸C和原儿茶醛等成分;紫草酸B则转化为紫草酸和丹参素等产物,且转化产物都越来越复杂。这些结果为丹参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5.考察了紫草酸和紫草酸B加热前后,其体外抗HIV整合酶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与丹参素、丹酚酸A、丹酚酸C、紫草酸和紫草酸B各单体化合物抑制HIV-1 IN活性相比,紫草酸和紫草酸B样品加热后混合物的抑制活性有所提高,可能是这些产物的协同作用结果。因此,在制备工艺中,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对产品的药理活性十分重要,可作为今后研究丹参的一种新思路。